第五章:个人与社会的共生:墨西哥城露天市集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李音

*李音目前是清华大学社会系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研究院的成员。2016至2018年期间,曾赴墨西哥学院作访问学者。她的研究关注的是墨西哥社会,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经济学、非正规性、社会资本与公共空间。

概要

走访今天的墨西哥城,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便是沿街铺设的一座座露天市集。在当地的语言中,“露天市集”被称为“Tianguis”,源于纳华词语“Tiantiztli” (也拼作“Tianquiztli”,指的是“市集”),其历史也可以追溯至前哥伦布时期的古印第安文明。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墨西哥传统文化脉络的露天市场因其具有的“非正规性”(Informality)而被官方话语定义为一种较为落后且亟需得到改善的经济模式。虽然这些露天市场不断遭遇否定与边缘化,它们却在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中长久而无声地存续着。鉴于此,对于墨西哥城市集经济的研究,始于经济学领域,但必须落脚于对墨西哥社会体系与文化根源的探讨。

根据笔者的实地观察,墨西哥城的“露天市集”呈现出一种较为矛盾的现实:市场内产权的归属并不明晰,但是市场却没有因此陷入一种失序的状态,而是以较高的组织程度有效地运转着。本文通过对墨西哥城一座露天市场的蔬菜摊主及其家人一日市集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以及民族志描写发现,露天市场作为内生型经济存在的事实是理解其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得以合理运作的重要基础。

首先,芬芳弥漫、色彩斑斓、充满欢声笑语的露天市集在某种意义上打造了一个社会共同体,市集内的经济实践以关系网络和文化系统作为载体并与各种社会/文化资本相互作用、彼此缠绕,共同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交需求。市集所创造的氛围也是远离市民生活的现代化超商难以填补的文化性缺失。考虑到市场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一开始就没有将经济效益或者理性目的作为第一要义,也并不追寻对于财产或权利的私有化界定和保护,而是依从着个人从属于群体,群体服务于个人的行动逻辑,市集内的所有成员通过日常生活的经济、社会、文化实践等共同打造着一个团结相助、共享共生的小社会。

其次,露天市集的组织模式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是公平而透明的。身在其中的所有人必须遵守组织的游戏规则,尊重彼此的角色与身份,与此同时,承担着各自的义务与责任。这些基于共有权力和集体关系的市场,通过参与者的权利让渡与责任共担,既完美地抵御了来自外部的恶意干涉,又巧妙地规避了来自内部的潜在矛盾,从而使得露天市集的经济活动在一种“让”与“受”的动态实践中保持着长久的平衡。事实上,露天市集及其实践早已超越了本身的经济属性;其意涵的共生文化秩序引发我们重新反思公与私、社会与个人的深刻关系。

最后,露天市集中产权不明晰的现象实则等同于一种复合权利的共有状态,这体现在商贩不强调作为个人所拥有的权利,而是更注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将权利让渡给集体认同之下的代理人或代表人,尊重并服从共同体所达成的契约,由此促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自治与关系互惠。当个人更在乎自己作为集体成员的身份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公地的悲剧没有上演,现代城市文明所强调的对于“公域”与“私域”的区隔和划分也在这里彻底丧失了吸引力,一种“共生”的理念在城市街角彰显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墨西哥城的露天市集应该被理解为生存需求、广义交换、资本、权力、关系、价值观念与道德等诸多要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合市场。它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也是上演日常生活的私人场域,不断构建着市场参与者(商贩)的认同感。市场内产权及其他权利归属的不明晰实则是共有赋权的外在表现,彰显着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与共生秩序。因此,墨西哥城的露天市集经济模式既没有被国有化,成为政府主导的商业模式,也没有被资本化或私有化,成为被资本家垄断的企业或组织,而是作为一种由内而外发展而成的内生型经济始终活跃在墨西哥城的大街小巷,践行着基于文化共同体自治与互惠的“共生”理念,也为人们在所谓自由、平等、透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提供了另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