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跨地区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3年7月3日至5日,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跨地区分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15所高校共计15名与会嘉宾就“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变化的全球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挑战”“发展中国家经济新动态”的四个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名专家学者担任了点评嘉宾。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G1

      “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

      undefined


      该分论坛于7月3日在清华大学主楼327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讲席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荣休教授蒂姆·尼布洛克(Tim Niblock)主持,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王霆懿担任评议人。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高级讲师凯瑟琳·欧文(Catherine Owen),以《朝向具体情境的去殖民化:国际关系知识生产中的理论化背景》为题,指出去殖民化是反霸权的重要部分。解构和转变主导的知识生产实践需要考虑不同情境的影响。她通过研究六个情境:物质、空间、学科、政治、身体和时间,探讨它们如何影响知识生产和学术实践,以更接近于制定解构国际关系知识生产中的等级秩序的具体工具。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以《经济制裁,全球南方国家的去风险行动,与新国际经济秩序》为题,关注俄乌战争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导致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俄罗斯在能源出口上面临挑战,因此推动了国际供应链的重组。该报告强调全球南方国家也在寻求去风险战略,减轻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推动地域化与集团化的全球南方国家地缘经济合作发展。

      俄罗斯国家宗教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伊琳娜·奥斯曼诺娃(Irina A. Osmanova)的论文《俄乌冲突背景下的阿拉伯世界》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影响亚洲、中东和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该研究特别关注阿拉伯语媒体对俄乌冲突的报道在阿拉伯公众中产生的技术、叙事和社会影响。

      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兰(Shabnam Dadparvar)的研究《乌克兰危机之后的伊朗- 俄罗斯关系:战略联盟还是临时策略?》关注乌克兰危机对伊朗和俄罗斯关系的影响。她追溯了伊朗民主进程的历程,并探讨了伊朗和俄罗斯关系中的战略联盟与临时策略的区别。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清华大学王霆懿助理研究员对4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一点评;同时还就本次分论坛的主题谈了几点看法。他认为,对背景或者上下文关系可以搭建起去殖民化研究的观点值得进一步讨论;而“全球南方”国家对于全球秩序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分论坛G2

      “变化的全球经济秩序”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327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卓越访问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亚当·哈尼耶Adam Hanieh主持。
      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副研究员德文德拉·库马尔(Devendra Kumar)讨论了《多边发展金融机构与地缘政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能成为南亚的一个模范吗?》,探索了地缘政治纠葛和安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多边发展和互联互通方面的潜力。

      美国夏威夷希洛大学教授杰奎琳·阿米霍(Jacqueline Armijo)的研究《创建新的知识生产网络 — 一带一路相关科学和教育项目对国际学生和地区挑战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发展,尤其关注中国在科学、教育和国际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西兰联合国大学驻澳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米·斯图尔特(Jaimee Stuart)代表其研究团队分享了题为《斯里兰卡数字化侨民:作为危机时期和平与冲突工具的社交媒体》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在移民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斯里兰卡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产生了影响。

      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教授图尔格·凯斯金Tugrul Keskin以《多重现代性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现代性实际上是西方化吗?》为题撰文,文中解释了多重现代性理论的局限性,并指出新自由主义对全球机构和文化形成了影响。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通过互评的方式深入交流学术体悟,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G3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挑战”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主楼327会议室举行,由来自中国、南非、印度、挪威等国的学者们组成,由清华大学熊星翰助理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孙德刚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安东尼·巴特勒(Anthony Butler),就《作为能源部门改革障碍的自由民主制度:南非“公正能源转型”中的利益集团政治》发表了学术演讲,探讨了南非在能源转型中面临的并行政治挑战,指出自由民主政治体系的复杂动态和既得利益联盟是阻碍实现公正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

      印度贾瓦拉哈尔尼赫鲁大学博士研究生冯人杰展示了以《新兴大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作用:以印度在制定国际气候变化体制中的角色为例》为题的研究,关注印度在塑造国际气候体制方面的角色变化,探讨国际和国内因素对其在塑造国际体制中角色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国际体制中发言权的差异原因。

      挪威米切尔森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施雪飞以马达加斯加的海洋灾害事件为例,发表了关于《“困于大海”的岛国:马达加斯加重塑不确定时代的海洋安全观》的演讲,强调海洋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岛国和沿海地区面临的不安全、发展不足和不可持续性问题,呼吁重新审视海洋安全观,注重人的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并为灾害韧性和气候灾害治理提供依据。

      复旦大学孙德刚研究员就上述研究做了精彩点评,他赞赏了发言学者所选的研究角度,认为关于南非、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的三个案例中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全球南方”国家的问题。

      分论坛G4

      “发展中国家经济新动态”


      该分论坛于7月5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327会议室举行,由来自中国、美国、尼日利亚等国的学者们组成,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尤金·罗根Eugene Rogan教授主持,美国杜克大学高柏教授担任评议人。
      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教授阿德拉加·奥杜托拉·奥杜科亚(Adelaja Odutola Odukoya),就《逃离不发达:在不确定时期为非洲发展开辟的新路径》发表了学术演讲,讨论非洲国家摆脱美元化国际霸权对其所施加的欠发达困境的前景,重点探讨了国际政治经济中正在进行的非美元化发展以及金砖倡议。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副教授埃里克·洛布(Eric Lob)的《伊朗- 非洲贸易关系变化与延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南南依赖案例?》,对1962年至2018年间伊朗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了伊朗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之间的南南贸易动态。

      美国德克萨斯克里斯汀大学教授马努切尔·多拉杰(Manochehr Dorraj)的《民粹主义与石油国家治理:委内瑞拉和伊朗的比较研究》旨在研究委内瑞拉和伊朗这两个石油国家中民粹主义的复兴,重点关注治理方式、权力机构和公共政策选择,以及石油收入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杨崇圣以《经济特区发展:基于中国、南非、印度三国的比较研究》为题,发表了学术演讲,通过比较中国、南非和印度的经济特区发展,探讨了经济特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美国杜克大学高柏教授就上述研究做了精彩点评;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南非等国家的学者踊跃参与讨论,深入探讨了经济特区在其它国家、经济体中是否适用、怎样适用等问题。

      连续三天的会议,分论坛聚焦不同地区的多元主题,现场气氛活跃。参会者们纷纷表示这种跨地区的学术交流,开拓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也在参会听会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了“朋辈探讨、师生共话、开启智慧、促进成长”。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