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欧亚地区研究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3年7月3日至4日,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欧亚地区研究分论坛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8所高校共计11名与会学者就“中亚地区的政治韧性”“塑造欧亚地区的社会因素”“欧亚次区域多维冲突”共3个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名专家学者担任了点评嘉宾。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D1

      “中亚地区的政治韧性”

      该分论坛于7月3日在文津国际酒店寿山厅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郑楠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坡岭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undefined

      来自美国的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助理教授雅各布·里德海德(Jacob Reidhead),作题为《剥夺纳扎尔巴耶夫家族:非正式权力交接案例研究》(Dispossessing the Nazarbayev’s: A Case Study in Authoritarian Power Transitions)的报告,报告呈现了从去年1月至今,哈萨克斯坦权力转移和社会结构治理的演变路径,并得出了相应结论,即纳扎尔巴耶夫的权力系统可能还没有被动摇,所以哈萨克斯坦下一步的局势可能还是不确定的。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耀正,以《区域非崛起国、国家能力与外国直接投资:为什么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会发生变化?》(Non-Rising Powers, State Capacity and FDI: Explaining the Fall of Russian Influence among Post-Soviet States)为题,借助统计证据进一步讨论后提出,俄罗斯影响力的下降与该地区非崛起国的崛起有关,当欧亚区域内的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获得外国收入能力提升时,他们与俄罗斯的相似度会减少,也就可以解释俄罗斯的影响力为什么会下降;随着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后苏联国家在与俄关系中会更有可能采取自主行动。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驰在其论文《中亚地区中国发展挑战评估:多维冲突与政治韧性》(Assessing China’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Central Asia: Navig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nflicts and Political Resilience)中表示,对于中亚的安全,可以看到本区域存在的多维冲突,而发展和安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议题,这就意味着在多种因素的冲突之下我国与中亚的交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之栋,作题为《求生存,谋发展:解读拔汗那王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七至九世纪与大国军事结盟政策》(Farghānah in the Seventh and Ninth Centuries as a Military Vassal of the Big Powers: A Story of Struggling for Survival and Seeking Prosperity)的报告,结合相关考古资料,主要回答了“拔汗那是否是自愿与周边的大国结成军事联盟”,以及“是什么促使了拔汗那寻求与周边大国联盟的行为”两个问题。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徐坡岭研究员对四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一点评,同时还就本次分论坛主题的关键概念“政治韧性”谈了几点看法

      分论坛D2

      “塑造欧亚地区的社会因素”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文津国际酒店寿山厅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靖主持,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欧亚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沈志华担任评议人。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慧敏,向与会学者分享了题为《俄罗斯青年政治偏好的想象与现实》的研究,通过代际划分的方式,对全俄范围内收集的民调数据进行分析并探究了俄罗斯青年在政治偏好上的独特性。

      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周游、李静,分别就题为《欧亚地区的东正教与民族国家建构:基于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田野研究》《全球史视野下的俄国第一届使朝传教团》的论文做展示,探讨了东正教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关系视角下的欧亚地区宗教政治议题,讨论东正教如何为民族国家建构服务,以及在全球史视角下俄国传教士与朝鲜社会、东亚局势以及全球发展之间的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唐陆,在论文《特殊移民与苏联边疆开发政策:以1930-1940年代向哈萨克斯坦移民为中心的考察》,阐述了苏联特殊移民迁入哈萨克斯坦对后者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结构产生的影响,并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做了简短总结。作者认为,特殊移民和向哈萨克斯坦移民不仅是政治运动的结果,也是苏联改造和开发哈萨克斯坦的手段和工具。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沈志华教授就四篇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了论文的优点以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强调了田野调查对做文章的重要意义,并与参会嘉宾就各自论文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分论坛D3

      “欧亚次区域多维冲突”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下午在文津国际酒店寿山厅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涛主持,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段若钧,就《约中之盟:论北约框架下波罗的海三国军事安全小多边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分享观点,对小多边主义合作成因进行了解释,并就“波罗的海三国+”模式的合作框架及其小多边主义合作的特点及影响进行了介绍。
      来自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剑锋,作题为《格鲁吉亚“外国代理人法案”的媒介话语建构分析》的报告,通过建立小型专题新闻语料库及基于互文性的量化分析,揭示整个媒体在法案中所起到的角色,并对“外国代理人法案”背后的影响力在媒体话语中的具体体现以及法案媒介话语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探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凌梦远在题为《双层博弈下:亚美尼亚的外交选择》的论文中表示,结合国家身份,亚美尼亚应继续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利用民族自主性,在安全方面寻求与俄罗斯联盟,在经济方面与欧美国家保持往来,同时继续积极扩展自己的外交空间,重视本国利益需求,外交方面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未来需要更多利用国际国内因素的博弈,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孙壮志研究员就上述报告的文章架构、研究视角及特点等内容做出了精彩点评,同时就文章中的研究方法、优缺点与参会学者进行了探讨,强调了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在2022年11月设立欧亚研究中心,希望借助本次学术盛会,为海内外从事欧亚地区研究的学者们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欧亚地区研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此次中心举办的三场分论坛聚焦了不同主题,大家分别进行了热烈探讨,现场气氛活跃。参会者们充分交流学术观点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启发。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