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3年7月3日至4日,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19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计25名与会嘉宾就“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及其生成”“变动时代的非洲政治发展”的三个主题(六个子议题)进行了研讨。本次分论坛采取评议人点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来自南非开普敦大学、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在内的众多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议和讨论。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全球健康、外国语言文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E1

      “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

      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该分论坛于7月3日在清华大学主楼228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崇圣主持,与会嘉宾互评。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商学院管理系主任约书亚·穆甘布瓦(Joshua Mugambwa),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地方分权、协调和政策执行:来自乌干达渔业政策的启示》(Decentralisation, Coordina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sights from Fisheries policy in Uganda)的报告,他介绍了乌干达2004年通过的国家渔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了地方分权影响乌干达渔业政策执行和协调的过程,并解读了该政策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可改进之处。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书剑以《石油美元的分配:尼日利亚石油繁荣时期的工业化发展(1973-1985)》为题,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的石油繁荣引发的政治斗争与政变,解读了新政权的经济政策和公营经济,总结了石油繁荣对尼日利亚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南非开普敦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安东尼·布莱克(Anthony Black)的论文《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与汽车工业的发展》(The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介绍了非洲汽车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在合理的原产地规则、外部关税政策和区域工业政策的加持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发展潜力显著。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帅的研究《国外直接投资类型对非洲粮食安全的不同影响》基于依附论视角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不同时期对特定非洲国家的直接投资案例,并解读了两国对非直接投资模式对非洲粮食安全的不同影响。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参会嘉宾们互相交流了四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并探讨了其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参会嘉宾围绕乌干达的渔民生计和维多利亚湖的跨国管理、尼日利亚的石油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非洲消费者对于新汽车和二手汽车的选择、不同资本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同时还就非洲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若干观点。

      undefined

      分论坛E2


      “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
      国家治理和土地制度”

      该分论坛于7月3日在清华大学主楼228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熊星翰主持,与会嘉宾互评。


      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政治学系助理讲师埃比尼泽·伊索拉(Ebenezer Ishola)的研究《区域主义与国家发展:尼日利亚的经验》(Regionalism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Nigerian Experience),通过依赖理论和后殖民国家理论的互补理论框架,探讨了尼日利亚在西非经济共同体发展框架下的发展效果,并指出以尼日利亚为代表的西非国家面临的新殖民主义挑战。


      南非自由州大学政治学和治理系高级讲师克莱顿·哈兹维内·弗姆布努(Clayton Hazvinei Vhumbunu)的研究《新冠疫情中南非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复杂性、前景和未来的教训》(The Vicissitudes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COVID-19: Complexities, Prospects and Future Lessons)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非的国家级政府机构、省级政府机构和其它地方政治机构间的关系变化,并总结了南非处理政府间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理达分享了题为《土地剥夺与身份政治 ——加纳北部的商业种植园与移民农民》的研究,研究在梳理加纳公民在土地权利中的身份差异的基础上,以该国两个不同省份的村庄为例,阐述了当代加纳公民权利的差异,以及差异存在的内在逻辑。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麦克雷雷社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穆加卢拉·阿希拉夫(Mugalula Ashiraf)以《国家征地促进发展之惑:新自由主义乌干达土地制度的改革与重构》(The State & Puzzle of Land for Development: The Dynamics of Land Reforms and Restructuring in NRM’s Neoliberal Uganda)为题,通过乌干达在1980年后的强制征地案例,探讨了后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强制征地对全球现代国家的意义,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巩固实际上需要干预型国家。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通过互评的方式深入交流学术体悟,探讨了南非各级政府的职能、非洲国家的区域一体化、加纳公民土地权利的性别视角和非洲国家的区域主义、乌干达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等议题,拓宽了非洲大陆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土地制度的研究视角。


      分论坛E3


      “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
      及其生成: 非洲社会的能动性”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228会议室举行,由来自马达加斯加、加拿大、南非和中国高校的学者们组成,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良敏主持,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历史系教授索罗弗·兰德里安贾(Solofo Randrianja)、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昊午担任评议人。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文学研究系教授艾萨克·巴齐耶(Isaac Bazié),以布基纳法索在后疫情时期的两次政变现象为引,以《布基纳法索的韧性:不确定时代中的“危与机”》(Resilience in Burkina Faso: Crisis as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为题进行陈述,展望了布基纳法索人民以韧性应对国内多重危机的前景。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助理研究员王仲瑜(Wang Zhongyu)通过《南非“#MustFall运动”中黑人女权主义者反抗和交叉性议程》(Black Feminists’ Resistance and the Intersectional Agenda in the #MustFall Movements in South Africa)一文,探讨了黑人女权主义者在“#MustFall运动”中的角色及交叉性实践,同时指出尽管该运动有助于女性发声,但在政治领导层中,黑人女权主义者仍然被父权所排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昊午从城市非正规性视角探讨了《南非的私酒生意及其新形态》,展现了城市非正规生计手段面对社会变迁的灵活调适能力,以及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彰显社会底层直面南非发展进程中殖民主义和种族制度中的韧性,试图破解对“私酒”为符号的普遍性认知和刻板印象,将多样而复杂的生活活力嵌入学术视野,凸显学术正义。


      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主任敖缦云以千禧年以来肯尼亚漫画的重要代表Shujaaz(英雄)为例,以《草根何以英雄:能动之“英雄”与悬浮之东非青年》为题展开陈述,展现了Shujaaz与悬浮于社会边缘的青年群体相互形塑的图景,彰显了东非青年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韧性及其可能。


      南非罗德斯大学艺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张丽方以《艺术与后殖民城市转型:哈拉雷的独立艺术空间》为题,重点探讨了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艺术家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并分析了若干在非洲社会经济危机下诞生的独立机构,为理解非洲当代艺术家和学者的在地实践及知识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罗弗·兰德里安贾教授和王昊午助理研究员分别就布基纳法索领导人对政治的影响、南非的去殖民化、肯尼亚漫画Shujaaz的创作结构和社会意涵、非洲独立艺术生产的自主性和去中心化做了精彩点评,同时高良敏助理研究员还探讨了南非“私酒”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理论思考。总之,就非洲社会的能动性而言,尽管不同群体能动性表现不同,但社会韧性却呈现一致性,是非洲社会内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破除制度、经济等结构性障碍和影响的重要源泉,蕴含着非洲未来潜力与可能;非洲社会能动性的研究旨在凸显学术正义,展现非洲社会多样性,活化外部世界和学术届对非洲等再认知。


      分论坛E4

      “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
      及其生成:健康在非洲的社会文化阐释”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228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熊星翰主持,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文学研究系教授艾萨克·巴齐耶、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主任敖缦云担任评议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东非研究中心副主任宁艺的研究《班图灾难哲学——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Covid-19期间的抗灾能力和韧性表达》(Bantu Philosophy of Disaster - Understanding Disaster Resilie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探讨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生命力量”“灾难业力”和“本体救赎”等班图哲学概念在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的影响力,指出决策者应当将文化信仰和实践纳入危机管理的考虑范畴。


      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历史系教授索罗弗·兰德里安贾(Solofo Randrianja)以马达加斯加总统安德里·拉乔利纳(Andry Nirina Rajoelina)推出的本土抗疫有机饮料为例,诠释了《与新冠共舞的总统:马达加斯加抗疫中的虚假韧性》(DJ Président Beatmatching the covid 19 and false resilience),指出在疫情期间借助本土性噱头推广缺乏可信临床结果的药品和疗法,可能与当权者谋求个人经济利益以及民粹主义政治有关。


      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东非研究中心主任马骏的研究《巫术的韧性——<拉穆之旅>中折射出的斯瓦希里地区传统秩序讨论》对小说中主角穆萨与巫师姆库吉之间的纠葛进行文本分析,结合巫术与非洲本土传统在斯瓦希里地区的历史发展,讨论了非洲传统秩序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强大韧性。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良敏的研究《医疗旅游的发展与转型:基于东非案例探究》(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Tourism: The Case of East Africa)关注到医疗旅游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也就是全球南方特定地区也有着发展医疗旅游的可能。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成为重大疾病负担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下,东非医疗旅游发展出现重大转变,区域性医疗旅游崛起,并在发展路径上表现出国别差异。最后,他指出东非医疗旅游区域性崛起中的印度因素、新的健康依赖和健康公平性问题仍值得关注。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艾萨克·巴齐耶教授和敖缦云老师就非洲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马达加斯加本土饮料销售中的泛非主义、医疗旅游的宏观图景、巫术的韧性和去殖民化的关系做了精彩点评;同时还就非洲社会韧性及其生成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E5

      “变动时代的非洲政治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法律与社会”


      该分论坛于7月4日在清华大学主楼227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肖齐家主持,与会嘉宾互评。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系教授亚历山大·马库利洛(Alexander Makulilo)讨论了《非洲的威权韧性》(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 in Africa),他回顾了威权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向非洲提供援助时对其威权体制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威权韧性对非洲国家掌握自主权的意义。


      毛里求斯大学法律和管理学院高级讲师迪迪埃·米歇尔(Didier Michel)的研究《毛里求斯宪法中身份归属的缺失:以毛里求斯奴隶后裔为例》(The Absence of an Identity Belonging in the Mauritian Constitution: the Case of the Descendants of Slaves of Mauritius),回顾了该国独立后处理殖民时期三个族群身份归属缺失的举措,探讨了毛里求斯奴隶后裔的实际经济和社会状况,解读了毛里求斯宪法附表1中第3(4)条款的缺陷,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缺陷的建议。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Humphrey Moshi)分享了题为《全球动荡中的非洲:经验与教训》(Africa in Global Turbulences: Lessons Learnt)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暴露出非洲公共卫生系统的脆弱性以及粮食安全的困局。他倡导应继续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开展中非合作,以增强非洲预测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讲师靳夏楠以《作为暴力连续体的土地剥夺:后种族灭绝时代卢旺达女性的政治能动性》(Land Dispossession as Continuum of Violence: Women’s Political Agency in Post-genocide Rwanda)为题,从批判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旺达imidugudu土地政策下不同阶层妇女的政治参与差异,凸显出非洲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通过互评的方式交流了学术体悟,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进行了评议,并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非合作、民族认同、法律身份、女性参政等政治、法律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分论坛E6

      “变动时代的非洲政治发展:

      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该分论坛于7月4日在清华大学主楼227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肖齐家主持,与会嘉宾互评。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的研究《非洲人力资本发展:不确定时代中非合作的新探索》探讨了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对于提升企业本地化经营能力的作用,同时结合非洲当地人力资本的特点和成长环境,分析了中方有效推动本地化人才建设的策略,为中国企业在非的本地化经营提供参考。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高级讲师奥斯卡·奥泰莱(Oscar Otele)的研究《2022年8月大选中威廉·鲁托在肯尼亚山地区的政治实力:肯尼亚族群认同与族群政治的终结?》(The Strength of William Ruto in Mount Kenya Region in August 2022 Elections: End of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tics in Kenya?)分析了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2022年8月肯尼亚大选中支持其反对派领导人奥廷加的背景,解读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肯尼亚精英家族联盟逻辑,并介绍了未来相关研究的侧重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贝媞(Betelhem Tirusew Bayu)的研究《非洲之角的和平建设与维持和平:区域组织在寻求可持续和平中的作用》(The Peace-building and Peacekeeping in the Horn of Africa: The Role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Peace)分析了非洲之角持续冲突的多种原因,评估了伊加特(IGAD)等地区性组织在地区和平建设方面的效力,并呼吁非洲之角地区的国家加强合作。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吉韵以《精英整合与政权联盟:撒哈拉以南非洲后发资源型国家国家建构路径探析》为题,从比较政治学视角对博茨瓦纳和刚果(金)案例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了后发资源型国家走向“资源祝福”与“资源诅咒”分野的内在机制。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围绕中企在非人力资本投资要素的划分、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资源诅咒、非洲之角的维和机制和肯尼亚大选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议。此外,学者们的互评互动不仅关注到论文的学术质量,还关注到对研究领域和现实问题的贡献。



      连续两天的会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研究分论坛聚焦三大不同主题,对非洲研究中的相关热点和重点议题,结合各位参会者的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也针对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在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数据的准确性及理论框架的适用性等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论坛同时采取了专家点评和参会者互评的模式,现场气氛活跃,中外学者互动充分。本次分论坛在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平台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了后疫情时期全球非洲研究学者的交流与互动,也为当前区域国别研究中非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