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下的西亚北非研究”系列讲座第四讲|法人类学视野下的西亚北非研究
    • 2023年4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多学科视野下的西亚北非研究”系列讲座第四讲于线上线下同步开讲,主题为“法人类学视野下的西亚北非研究”。本次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伟臣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丁辰熹助理研究员主持了讲座。160余名各高校师生以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人士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王伟臣副教授对“法人类学视野”的具体含义进行了界定,表示“法律人类学视野”一语的核心是“方法”而不是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具体体现为参与式观察调查方法、方法论上的整体论关怀以及以民族志为核心的呈现方式。

      紧接着,王伟臣副教授梳理了西方学界(以英美为主)法人类学视野下的西亚北非研究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四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统治时期西方基于间接统治的需要由“政府人类学家”所主导的研究范式。第二个阶段是以劳拉·纳德(Laura Nader)为中心的转型时期。在纳德的推动下,法人类学的研究进路完成了以“规则”为中心到以“纠纷解决”为中心的范式转化。在这部分内容中,王伟臣副教授对约翰·罗森博格(John Rothenberger)、琼·斯塔尔(June Starr)以及凯西·威蒂(Cathie J. Witty)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个阶段是以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弟子劳伦斯·罗森(Lawrence Rosen)为主导的法律文化研究范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以鲍德温·杜普雷(Baudouin Dupret)为代表的多元主义范式,主要强调法人类学研究的日常性、历史性以及跨国维度。

      在介绍完西亚北非地区法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之后,王伟臣副教授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了西亚北非地区法人类学研究进路的特点。在讲座的最后,王伟臣副教授介绍了凯西·威蒂《调解与社会:黎巴嫩的冲突控制》一书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丢失的绵羊”,并通过这一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听众们展示了法人类学研究范式能给西亚北非研究带来的启发。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清华大学法学院鲁楠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评议,王伟臣副教授也与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对于听众提出的一系列提问,王伟臣副教授均给出了精彩回复。

      王伟臣,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人类学、比较法律文化。出版有专著《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一部,与他人合著(译)有《法律文明的起源》《牛津国际法史手册》等多部,在《民族研究》《法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五十余篇。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