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系列讲座:传统、交融与变迁第三讲 | 非洲本土人类学的变迁:以南非人类学的两种传统为例
    • 2021年4月29日下午,非洲研究系列讲座:传统、交融与变迁第三讲在中央主楼205会议室召开,主题为非洲本土人类学的变迁:以南非人类学的两种传统为例。本次讲座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昊午。地区研究院博士生及研究员参加了线下现场讲座,部分校外师生参加了线上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王昊午老师以南非人类学的两种传统——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社会人类学和以阿非利卡语为主要媒介的Volkekunde为例,从五个历史阶段介绍了不同时期南非本土人类学的发展情况。讲座伊始,王昊午老师介绍了学科建立前南非人类学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随后,王昊午老师从社会人类学和Volkekunde的诞生出发,向大家展示了20世纪20-30年代两种学术传统的建立过程及差异。接下来,王昊午老师对社会人类学和Volkekunde的变革、决裂以及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王昊午老师指出,社会人类学与Volkekunde在种族隔离时期渐行渐远,最终决裂,二者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术共同体。在进入后种族隔离时代后,社会人类学与Volkekunde终于结束了数十年的分裂,进入了一个合作发展的新阶段。最后,王昊午老师就本土人类学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指出本土学科的发展不应拘泥于学术传统的出处。

      讲座的最后,王昊午老师和线上及线下的师生就南非学者的交流问题、学术研究和实事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人类学在南非是否有跨学科的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王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2019年)。2015年至2017年任开普敦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人类学学科史、海外民族志等。发表文章有《南非镇区的形成与延续:兼论城市族群居住模式》《开普敦的有色人“镇区”及其底边状态》《原住民艺术品归还的学术思考》《从民族志撰写角度重读》等。

      文字编辑:王子静

      排版编辑:王子静

      审校:董慧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