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全球问题研究中心旨在研究全球经济和全球政治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对区域国别研究工作进行理论、方法及重要问题的探索与构建,在学科交融的基础上聚焦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议题,特别是全球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为夯实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证根基,中心依托发展中国家研究需求,在核心研究区域布局建设田野工作站。工作站秉持 "扎根实地、深度浸润" 的研究理念,致力于构建集学术调研、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于一体的立体化实地研究平台。通过研究者长期驻留目标国家,深度融入当地社会肌理,为全球议题的理论构建提供鲜活的经验支撑。全球问题中心坚持议题引领的跨国、跨地区比较研究视角,兼顾学科理论基础和跨区域视野,重点推进全球性议题相关的理论构建、田野调研、学术网络建设、数据资源管理与学生培养等工作。
中心教研团队由埃克塞特大学蒂姆·尼布洛克教授领衔,现有助理研究员6名,博士研究生1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团队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区域覆盖广泛,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欧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工作内容上,全球问题研究中心将努力尝试推动全球问题研究的议题聚焦和理论构建,在学科交叉、地区基础、全球议题之间寻求最优结合,围绕全球问题展开前沿的研究实践和理论创新探索。
欧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欧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11月。中心致力于推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开展欧亚问题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在新的学科体系下,中心致力于建设具有协同性、互助性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为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心科研人员、访问学者等营造内外共通的学术交流环境。
中心科研团队由冷战国际史资深专家、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沈志华教授领衔,现有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3名、博士研究生7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世界史等学科,研究地域已覆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朝鲜半岛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心每学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组织电影、纪录片和艺术展览,为欧亚问题研究学人以及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了解、认识及理解欧亚地区的平台。
中心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学术联系。目前,中心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格鲁吉亚战略与国际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建立了广泛且良好的合作。除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外,地区研究院欧亚研究方向博士生的田野调研工作均得到了海外合作单位的支持。
东南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2025年6月成立。作为研究院体系中专注于东南亚地区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心秉承基础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的学术传统,致力于从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究东南亚地区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议题。
中心汇聚了一支学科背景多元、研究视野开阔的学术团队,包括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后研究员1名、博士研究生10名、科研助理1名。团队成员的专业领域涵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世界史、人类学等。中心研究地域广泛,覆盖了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东南亚国家及区域整体性问题。
中心高度重视并积极拓展国际学术合作网络,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特别是东南亚本土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包括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法政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等。目前中心还与泰国法政大学共同建立了泰国田野工作站,作为扎根东南亚地区、获取一手资料、拓展合作的枢纽平台。
在学术活动与知识生产方面,中心聚焦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研究议题,积极组织跨院系、跨学科、跨国别的学术研讨与合作研究。中心定期举办高水平的独立/系列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及学术沙龙。同时,中心推出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栏目等特色学术产品,及时追踪与分析区域研究学术成果和地区资讯,致力于成为兼具学术前沿洞察力、专业研究深度与公共知识传播能力的重要学术平台。
南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7月,中心以“南亚地区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为两大目标,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科研创新机制与发展方向引导,努力成为区域与学科交叉的综合学术研究平台以及系统全面的南亚研究资源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由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南亚研究资深专家姜景奎教授领衔,现有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研究生7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水利工程等学科,研究地域已覆盖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多个国家。
中心依托地区研究院交叉学科优势与一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田野调查为主要路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合作。中心面向国内公开出版《南亚学》集刊(创刊于2022年),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设立了田野站并与南亚多所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11月,是隶属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科研机构。中心坚持基础研究,立足田野调查,致力于从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西亚北非地区开展兼顾历史与现实,横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现有助理研究员5名、博士研究生6名,科研助理1名。此外,中心还有埃克塞特大学蒂姆·尼布洛克担任讲席教授、亚当·哈尼耶担任联合讲席教授。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国别覆盖广泛,包括阿富汗、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卡塔尔、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等西亚北非地区国家。
中心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密切。目前,中心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牛津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和伊斯兰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系、沙特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卡塔尔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政经学院等。此外,中心已与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在沙迦共同建立田野工作站,进一步深化中心在研究对象国的合作。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将丰富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知与理解,努力成为推动西亚北非地区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
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
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是隶属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科研机构。中心立足基础研究,持续开展非洲研究相关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并希望藉此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发展。中心以非洲研究的知识生产、传播为主要任务,致力于促进学术思想的争鸣与融汇,并期冀成为连接中国、非洲本土与国际非洲研究学界的重要科研平台。
当前,中心主任为助理研究员高良敏博士,副主任为助理研究员熊星翰博士,现有助理研究员5名、博士研究生5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世界史、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对象国包括南非、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卢旺达、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喀麦隆、加纳、乍得等。
中心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特别是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目前,中心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开普敦大学、卢旺达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坦桑尼亚依法卡拉健康研究所、麦克雷雷大学、图阿马西纳大学、毛里求斯大学、拉各斯大学、肯尼亚阿迦汗大学医学院、达喀尔大学等开展过良好的合作。除学术交往外,中心师生在研究对象国开展的田野调研和学术访问均得到合作单位的支持。此外,中心已与卢旺达大学在基加利共同建立田野工作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
除研究人员个人学术产出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也作为一个整体产出学术成果。 中心主要聚焦撒哈拉以南非洲重要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议题,开展院内外、跨区域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关学术成果,并通过举行学术会议,筹办学术讲座,推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区域动态》栏目等学术活动,致力于成为兼顾学术视野、专业深度和大众知识推广的学术平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致力于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拉美和加勒比问题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强调以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长时间浸润当地的田野调查、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科交融和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理论创新,旨在深度考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促进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将持续建设包括科研人员、在读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学者等在内的拉美研究学术共同体,为学术协作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
中心科研团队目前包括讲席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4名、博士研究生9名,科研助理1名。当前,中心主任为助理研究员周燕博士。中心科研团队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人类学、世界史、艺术学理论、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国别覆盖广泛,包括阿根廷、巴西、秘鲁、哥斯达黎加、古巴、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等国。中心每学期举办独立/系列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活动,为拉美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构建深入理解当地的平台。
中心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田野调查工作等。目前的合作伙伴包括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阿根廷宏观经济大学、阿根廷迪特拉大学、智利大学、巴西利亚大学、墨西哥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
中心将依托地区研究院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丰富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努力成为推动拉美和加勒比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
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全球问题研究中心旨在研究全球经济和全球政治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对区域国别研究工作进行理论、方法及重要问题的探索与构建,在学科交融的基础上聚焦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议题,特别是全球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为夯实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证根基,中心依托发展中国家研究需求,在核心研究区域布局建设田野工作站。工作站秉持 "扎根实地、深度浸润" 的研究理念,致力于构建集学术调研、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于一体的立体化实地研究平台。通过研究者长期驻留目标国家,深度融入当地社会肌理,为全球议题的理论构建提供鲜活的经验支撑。全球问题中心坚持议题引领的跨国、跨地区比较研究视角,兼顾学科理论基础和跨区域视野,重点推进全球性议题相关的理论构建、田野调研、学术网络建设、数据资源管理与学生培养等工作。
中心教研团队由埃克塞特大学蒂姆·尼布洛克教授领衔,现有助理研究员6名,博士研究生1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团队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区域覆盖广泛,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欧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工作内容上,全球问题研究中心将努力尝试推动全球问题研究的议题聚焦和理论构建,在学科交叉、地区基础、全球议题之间寻求最优结合,围绕全球问题展开前沿的研究实践和理论创新探索。
欧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欧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11月。中心致力于推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开展欧亚问题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在新的学科体系下,中心致力于建设具有协同性、互助性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为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心科研人员、访问学者等营造内外共通的学术交流环境。
中心科研团队由冷战国际史资深专家、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沈志华教授领衔,现有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3名、博士研究生7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世界史等学科,研究地域已覆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朝鲜半岛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心每学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组织电影、纪录片和艺术展览,为欧亚问题研究学人以及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了解、认识及理解欧亚地区的平台。
中心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学术联系。目前,中心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格鲁吉亚战略与国际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建立了广泛且良好的合作。除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外,地区研究院欧亚研究方向博士生的田野调研工作均得到了海外合作单位的支持。
东南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2025年6月成立。作为研究院体系中专注于东南亚地区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心秉承基础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的学术传统,致力于从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究东南亚地区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议题。
中心汇聚了一支学科背景多元、研究视野开阔的学术团队,包括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后研究员1名、博士研究生10名、科研助理1名。团队成员的专业领域涵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世界史、人类学等。中心研究地域广泛,覆盖了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东南亚国家及区域整体性问题。
中心高度重视并积极拓展国际学术合作网络,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特别是东南亚本土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包括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法政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等。目前中心还与泰国法政大学共同建立了泰国田野工作站,作为扎根东南亚地区、获取一手资料、拓展合作的枢纽平台。
在学术活动与知识生产方面,中心聚焦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研究议题,积极组织跨院系、跨学科、跨国别的学术研讨与合作研究。中心定期举办高水平的独立/系列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及学术沙龙。同时,中心推出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栏目等特色学术产品,及时追踪与分析区域研究学术成果和地区资讯,致力于成为兼具学术前沿洞察力、专业研究深度与公共知识传播能力的重要学术平台。
南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7月,中心以“南亚地区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为两大目标,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科研创新机制与发展方向引导,努力成为区域与学科交叉的综合学术研究平台以及系统全面的南亚研究资源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由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南亚研究资深专家姜景奎教授领衔,现有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研究生7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水利工程等学科,研究地域已覆盖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多个国家。
中心依托地区研究院交叉学科优势与一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田野调查为主要路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合作。中心面向国内公开出版《南亚学》集刊(创刊于2022年),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设立了田野站并与南亚多所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11月,是隶属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科研机构。中心坚持基础研究,立足田野调查,致力于从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西亚北非地区开展兼顾历史与现实,横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现有助理研究员5名、博士研究生6名,科研助理1名。此外,中心还有埃克塞特大学蒂姆·尼布洛克担任讲席教授、亚当·哈尼耶担任联合讲席教授。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国别覆盖广泛,包括阿富汗、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卡塔尔、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等西亚北非地区国家。
中心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密切。目前,中心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牛津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和伊斯兰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系、沙特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卡塔尔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政经学院等。此外,中心已与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在沙迦共同建立田野工作站,进一步深化中心在研究对象国的合作。
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将丰富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知与理解,努力成为推动西亚北非地区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
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
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是隶属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科研机构。中心立足基础研究,持续开展非洲研究相关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并希望藉此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发展。中心以非洲研究的知识生产、传播为主要任务,致力于促进学术思想的争鸣与融汇,并期冀成为连接中国、非洲本土与国际非洲研究学界的重要科研平台。
当前,中心主任为助理研究员高良敏博士,副主任为助理研究员熊星翰博士,现有助理研究员5名、博士研究生5名、科研助理1名。中心科研人员学科背景多元,覆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世界史、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对象国包括南非、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卢旺达、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喀麦隆、加纳、乍得等。
中心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特别是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目前,中心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开普敦大学、卢旺达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坦桑尼亚依法卡拉健康研究所、麦克雷雷大学、图阿马西纳大学、毛里求斯大学、拉各斯大学、肯尼亚阿迦汗大学医学院、达喀尔大学等开展过良好的合作。除学术交往外,中心师生在研究对象国开展的田野调研和学术访问均得到合作单位的支持。此外,中心已与卢旺达大学在基加利共同建立田野工作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
除研究人员个人学术产出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也作为一个整体产出学术成果。 中心主要聚焦撒哈拉以南非洲重要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议题,开展院内外、跨区域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关学术成果,并通过举行学术会议,筹办学术讲座,推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区域动态》栏目等学术活动,致力于成为兼顾学术视野、专业深度和大众知识推广的学术平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致力于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拉美和加勒比问题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强调以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长时间浸润当地的田野调查、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科交融和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理论创新,旨在深度考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促进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将持续建设包括科研人员、在读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学者等在内的拉美研究学术共同体,为学术协作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
中心科研团队目前包括讲席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4名、博士研究生9名,科研助理1名。当前,中心主任为助理研究员周燕博士。中心科研团队学科背景多元,覆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人类学、世界史、艺术学理论、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研究国别覆盖广泛,包括阿根廷、巴西、秘鲁、哥斯达黎加、古巴、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等国。中心每学期举办独立/系列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活动,为拉美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构建深入理解当地的平台。
中心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田野调查工作等。目前的合作伙伴包括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阿根廷宏观经济大学、阿根廷迪特拉大学、智利大学、巴西利亚大学、墨西哥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
中心将依托地区研究院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丰富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努力成为推动拉美和加勒比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