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3年7月3日至5日,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分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巴西利亚大学、秘鲁太平洋大学、智利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海内外18所高校共计26名与会嘉宾就“应对不平等: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与挑战”“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巴西国家与社会关系”“新一轮左翼浪潮下的拉美资源民族主义”“拉美左翼韧性与政治发展”“拉美社会运动的新特征”6个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B1

      “应对不平等:
      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与挑战”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下午在中央主楼212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沛原主持了该分论坛。

      英国牛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宋雨乔作了题为《现金转移和社会不平等:来自巴西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准实验证据》的报告。他通过研究巴西2020年4月发布的紧急救助计划,结合巴西新冠疫情影响家庭抽样调查(PNAD Covid 19)数据,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间现金转移支付救助项目对缩小性别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婧,以《国家救济对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 2020年拉美国家的实证分析》为题,基于2020年拉丁美洲晴雨表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国家救济对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群体间的异质性。

      智利大学研究员安德烈斯·伊拉拉萨瓦尔·加西亚·维多布罗(Andrés Irarrázaval García Huidobro)在论文《不平等的财政起源:一项经验与历史研究》中通过使用分析性、历史性和经验性工具,解释了不平等的性质及成因。其研究结果还表明,拉美、非洲和印度地区极端不平等现象并非起源于殖民时期,而是在后殖民时代外围国家和西方国家财政能力“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时期产生的。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通过互评的方式深入交流学术体悟。学者们就多个问题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建议,包括现金转移如何影响到医疗和教育方面的不平等、选举结果对于政策落实效果的影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概念和衡量标准等。


      undefined

      分论坛B2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美洲和加勒比”

      该分论坛于7月3日晚在中央主楼212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沛原主持。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宇豪讨论了《双币记:哈瓦那的改革、危机和美元魔力》,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探索了古巴使用双重货币的传统机制,将当前情况与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反思了“美元的魔力”是否再次影响古巴。

       秘鲁太平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尼夫塔·苏吉·劳·伊巴利亚斯(Nifta Sugey Lau Ibarias)的研究《在新冠疫情时代的贫困和教育:墨西哥恰帕斯州东南部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系统梳理和分析了2020至2021年间,墨西哥政府在恰帕斯州(Chiapas)东南部三个地区推出的教育项目因地区差异所遭遇的障碍。该研究分析了当地部分未成年人选择辍学帮助家庭经济的原因,揭示了墨西哥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方面的可及性问题。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覃李莎朗以《边缘的健康:哥斯达黎加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乡村医疗保健改革初探》为题,通过乡村医疗体系改革理解其文化内涵与目标,以跨学科视角阐释了“纯粹生活(pura vida)”的文化态度与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

      随后,参会嘉宾们通过互评的方式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在场听众也积极参与其中。在互评与问答环节中,学者们就一手及二手资料的使用与分析、哥斯达黎加福利国家和社保体系的构建、古巴经济问题及其地缘政治因素、新冠疫情对墨西哥恰帕斯州东南部教育不平等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互动。


      分论坛B3

      “巴西国家与社会关系”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在中央主楼212室举行,参与者包括来自巴西和中国的学者。该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燕主持。

      巴西利亚大学副教授乔瓦娜·洛雷娜·贝尔图西(Geovana Lorena Bertussi),就《巴西终结者:博索纳罗政府的崛起与衰落》发表了学术演讲,对博索纳罗在多个方面引发的倒退现象进行了学理讨论,分析过去10年中博索纳罗的上台过程、当选因素、政府表现、威权主义升级以及在2022年选举中的失败,强调了避免法西斯主义回归所面临的挑战。

      巴西利亚大学长聘副教授卢西奥·雷姆扎特·雷诺(Lucio Remuzat Rennó Junior)借助了回归模型诠释了《总统制背景下的反党派性、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选举动员:巴西 2018 年选举中的激进右派投票情况》。其研究提出并测试了关于巴西2018年选举中民粹主义激进右翼(PRR)党派和候选人的三个假设。

      巴西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民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马尔塞拉·马查多(Marcela Machado)以与游说者和议会顾问的面谈为案例,从这两类参与者视角探讨了《巴西的公司游说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及在严格规范竞选资金之后,议员行为的变化以及游说者在巴西的行动策略。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燕的研究《左右之争:巴西基督教福音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析》从福音派政治意识形态的异质性、对伦理道德议题的保守立场、对现实利益的实际考量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分析基督教福音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及影响其政治选择的因素。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成晓叶分享了其最新研究。其展示题为《博索纳罗政府特殊军政关系探析》,考察了军人在巴西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博索纳罗参选时的军人身份、博索纳罗执政后政府庞大的军人比例以及巴西军人对民主政治的公开评论等特殊变化,从中看出博索纳罗执政时期的军政关系与上述政治变量相关。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参会嘉宾们深入交流学术感悟,相互评议了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学者们就在巴西哪些选民为博索纳罗投票、巴西未来左右关系会走向分裂还是更加趋同、接下来大选中的左右各派人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B4

      “新一轮左翼浪潮下的
      拉美资源民族主义”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下午在中央主楼212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袁梦琪博士后研究员主持。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阿拉纳·卡莫萨·贡萨尔维斯·德奥利维拉(Alana Camoça Gonçalves de Oliveira)分享了题为《资源民族主义和对自治的追求:1998-2020 年间南方共同市场的左翼和右翼能源政策》的研究报告。她通过文献回顾,根据南共市国家提供的官方文件,评估并探究了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委内瑞拉和乌拉圭领导人的左右轮替对该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从资源民族主义和区域一体化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南共市国家一体化进程和能源部门现状。

      巴西圣保罗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可·安德烈·罗沙·杰玛诺(Marco Andre Rocha Germano)以《拉美锂业背景下的资源民族主义和全球经济力量》为题作了专题报告,该研究从法律框架、资源民族主义和全球经济力量切入,对拉丁美洲的锂矿开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艺涵围绕《新一轮左翼浪潮中的拉美资源民族主义》发言,其深入探讨了拉美地区资源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以及影响当前资源民族主义趋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智利发展大学教授李昀祚(Yun-Tso Lee)的《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衰落和复兴:对拉丁美洲政党纲领的分析》基于对近年上台执政的左翼政府官方纲领的研究,指出该国资源民族主义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显著增加。该研究同时分析了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国内压力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于资源民族主义政策采纳和实施的影响。

      参会嘉宾们顺利完成论文展示后,在场学者们纷纷就上述研究报告交流了意见和建议。杰玛诺认为在分析南方共同市场近十年能源政策时除了考虑政府取向外还应分析国际因素。张艺涵点评时提及了锂在中美大国博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学者们还就区域一体化和资源民族主义的相关性、气候变化对资源民族主义转型的影响、拉美左翼和右翼在资源国有化方面的政策区别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B5


      “拉美左翼韧性与政治发展”

      该分论坛于7月4日晚在中央主楼212室举行,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王诗傲。

      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崧以《巴拿马政商关系的历史演变》为题,以巴拿马的政商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巴拿马的国家决策机制,认为巴拿马的政商关系随着政治局势的演变经历了寡头、军政府和当代民选政府三个阶段。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张芯瑜分享了题目为《哥伦比亚左翼政党的演变、特征与发展前景》的研究。探索了当前左翼执政联盟的改革措施及面临的挑战。该研究对深入了解哥伦比亚及拉美地区的左翼政治力量有一定的贡献。

      智利发展大学研究员胡安·巴勃罗·西姆斯·塞弗(Juan Pablo Sims Seve)就《新粉红浪潮?拉丁美洲的左翼再起》发表了学术演讲。其研究聚焦拉丁美洲左翼政府的复苏,探讨了这一现象是受粉红浪潮回归的影响,还是国家特定因素推动的产物。其研究结果提醒研究者在分析地区性政治趋势和选举结果时还需考虑当地情况和特殊事件的影响。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联邦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佩雷拉·达席尔瓦(Fabricio Pereira da Silva)的研究《玻利瓦尔主义和美好生活(兼议乌班图):左翼韧性的当地传统根源》分析了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主义、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美好生活”文化概念的运用,探讨了左翼与当地传统的联系。

      参会嘉宾们完成论文展示环节后,通过互评和问答同其他嘉宾及在场听众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张芯瑜在点评时提到,相比其他拉美国家,巴拿马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政商关系更具有特殊性。在场学者们关注的其他话题还包括哥伦比亚稳定的政党制度、两次“粉红浪潮”、“乌班图”概念等。张崧将拉美的“美好生活”与中国的“和谐社会”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上不谋而合。


      分论坛B6

      拉美社会运动的新特征

      该分论坛于7月5日在中央主楼212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王诗傲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僖的论文题为《拉美新社会运动转型政党的建设与执政困境:以智利社会融合党为例》。作者认为,智利社会融合党经历了体系外独立运动、作为运动型政党的曲折建设以及体制化政党转型这三个发展阶段,并从政党组织结构、议题主张以及政党领导层动员能力三个角度展开了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邵禹铭分享的论文主题是《21 世纪拉美印第安人运动的成因、特征及影响》。该研究以印第安人运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印第安主义理论和近年的具体案例,探究拉美印第安人运动在 21 世纪的成因、新的特征及其对拉美社会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丁一帅以《拉丁美洲的食物主权运动与知识革命——基于对巴西参与式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的分析》为题,通过透视巴西参与式保障体系构建的历史、分析该体系的理论实质、梳理巴西现有实践及效果,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维护粮食安全与粮食自主时的能动性、潜力与限度。

      巴西利亚大学长聘副教授弗拉维亚·比罗利(Flávia Biroli)题为《拉丁美洲的性别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报告从拉丁美洲的性别政治和女性在社会中相对地位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21世纪的抗议和选举争议。其研究发现文化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整合对于解决性别相关的社会冲突至关重要。

      完成论文展示后,参会嘉宾们以互评的方式展开了深入交流。引发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包括:目前智利社会更左、中、右还是两极化;社会融合党面对这种局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及宗教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关系等。


      经过连续3天的会议,6个分论坛圆满落幕。各分论坛聚焦了不同的主题,现场互动气氛活跃。来自中国和拉美的参会嘉宾们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进行了互评和充分交流。参会者们纷纷表示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开拓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参会听会的过程也带给了他们更多启发。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