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至4日,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南亚地区研究分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13所高校共计14名与会嘉宾就“南亚国家的政府与政策”“南亚的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南亚的政治文化与历史变迁”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北京大学、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三名专家参加评议。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南亚国家的政府与政策”
“南亚国家的政府与政策”分论坛于7月3日在主楼324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何演助理研究员主持该分论坛,北京大学王旭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康萨斯大学助理教授阿兹·哈立德(Azeem Khalid),以《挑战与机遇: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为题,分析了巴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给走廊建设带来的挑战,结合巴国内舆论为走廊未来发展提出多项建议。
四川大学教授张立,作题为《“挂钩”与“脱钩”:后疫情时代印度发展战略再审视》的报告。他聚焦莫迪政府的外部战略,介绍了近年来印度与美国“挂钩”和与中国“脱钩”的现象,分析比较了印度双向战略的实施情况,并解读了其内在矛盾及深层逻辑。
华侨大学副教授拉吉·沃玛(Raj Verma)的论文《俄乌冲突中印度的地位与中立:以金砖国家为例》认为,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原因是相信莫斯科是重要战略伙伴,对印度成为领导型大国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印度从金砖国家中受益,因此不会允许金砖国家失去功能。同时,在金砖国家内不讨论触碰红线的内容,因此俄乌冲突不会影响金砖国家的正常运行。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杨泽洲的研究《印度莫迪政府与对尼泊尔“拉距外交”的新实践》,以尼泊尔为例探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复杂性。他分析了国家政策如何与这种复杂性进行交互,并以中尼关系的具体事件为例,认为新的尼泊尔研究中应在关注国家政策制定的同时加入民间实践等多种因素。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王旭副教授对四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一点评。与会学者就中印关系、中巴关系、印美关系、印俄关系、印度对外战略、尼泊尔对外战略、国家本位民族主义等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南亚的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
“南亚的社会治理与国家建构”分论坛于7月4日在主楼324室举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贾岩主持,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教授桑德戈米·库博和瓦(Sandagomi Coperahewa)担任评议人。
印度金达尔大学助理教授克兰蒂·南杜里(Kranthi Nanduri)讨论了《印度土地变迁的轨迹:对农村需求增长和韧性的挑战》,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印度农村社会需求的增长与面临的挑战。南杜里教授收集了印度21个邦的相关数据,探索不同省份中的资本流动和贫富差距与非农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农村的资本聚集和分配机制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强调印度农村中的农业从业者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认为制定关于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十分重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李佳的论文《斯里兰卡内战对非战区儿童健康的溢出效应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斯里兰卡内战如何对非战区的儿童健康产生溢出效应。研究依据数据分析对“非战地区”的地理界限进行划分,详细记述了不同时期非战地区的儿童健康问题在斯里兰卡的发展,并结合数据模型分析为何在冲突临近地区的儿童健康会受到斯里兰卡内战的冲击,以及如何受到影响,并讨论了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巴基斯坦航空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沙扎·阿瑞夫(Shaza Arif)代表其研究团队分享了题为《揭露南亚假面:印巴语境下深度造假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最新研究,希望通过关注南亚的深度造假技术的影响,确定这种技术在区域产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有哪些政策选择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克服相关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开展访谈收集数据,共涉及来自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19个访谈对象,认为造假技术对于弹压地区来说是一项风险,需要人们增强韧性以抗击这种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呼吁,家长和学校要承担起教导年轻一代识别造假技术的责任,国家应当对大众进行一种宣传教育活动。
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月以《印度左翼政党发展的新动态——基于近年来地方选举的分析》为题,从近年来印度地方选举情况梳理印度左翼政党发展脉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分析了印度左翼政党在地方选举中的表现和特点,以及近年来印度左翼政党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此外,研究还将印度左翼政党的发展前景概括为四种走向:即第一,放弃革命道路,向政府投降,转而走向议会道路;第二,有生力量被歼灭,在边远地区从事小股斗争;第三,与印度政府保持战略僵持,进入长期的一个拉锯阶段;第四,有效应对危机,并取得一定成绩。作者重点强调第三种可能性。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何演以《斯里兰卡家族政治与权力竞争:基于班达拉奈克家族政权的比较研究》为题,围绕班达拉奈克家族两位杰出女性领导人展开比较研究,并对比分析两位领导人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认为家族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和建设对斯里兰卡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班达拉奈克家族的内部和外部社会关系导致家族在政治竞争中保持重要作用。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桑德戈米·库博和瓦教授对本组5篇论文进行了点评。柯兰迪·南杜里的论文关注了农村发展问题及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桑德戈米教授肯定了南杜里选题的重要性,认为农村发展问题是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李佳的论文关注斯里兰卡内战对非战地区儿童健康的影响,桑德戈米教授肯定了李佳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同时建议应当关注更多地区和领域的数据。阿瑞夫的论文通过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数据分析,讨论了深度造假技术与国际关系和社会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认为选题非常有意义,建议日后可以将对这一选题的研究扩展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家。胡月关注了印度左翼政党的发展,桑德戈米认为这项研究十分系统,建议可以加入对其他更多地区的数据的考量。何演对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家族的政治进行了对比,桑德戈米认为这一关注斯里兰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述逻辑清晰。参会嘉宾们进一步深入交流了学术体悟,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进行了评议。
“南亚的政治文化与历史变迁”
“南亚的政治文化与历史变迁”分论坛于7月4日下午在主楼324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雷定坤主持,姜景奎教授担任评议人。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教授桑德戈米·库博和瓦就《国家发展的语言规划:以斯里兰卡为例》发表了学术演讲,对斯里兰卡语言规划对社会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学理讨论,对在可持续发展计划背景下,多语言环境的斯里兰卡如何认识语言规划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贾岩讨论了题为《法西斯到来之前:印度“人民戏剧”运动兴起的政治文化动因》的论文,一方面讨论了“区域国别”学科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分析了1942年代甘地政府掌控下的政治左翼为争取到更多的政治资本而发动的戏剧“武装”政策。
印度尼赫鲁大学助理教授才丹·纳姆加尔(Tsetan Namgyal)以不同时间阶段印度对待西藏难民的政府政策变化为案例,从佛教、价值观、异化与非线性化的现代文化背景、难民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等视角探索了《印度西藏难民语境中的身份与空间观念》,并得出了建设性的结论。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嘉昊以《“觉醒时代”的不同余音回荡——试比较中国与巴基斯坦改革思潮的社会动员机制》为题,从社会动员的主体和社会动员的方式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觉醒年代”下的不同社会文化运动。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唐颂就《寻找崛起印度:1990年代后印度文化表达中的国家科学身份》的主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了对印度文化和国家形象崛起的分析研究。
清华大学姜景奎教授就上述研究做了精彩点评,他肯定了5位学者的研究,桑德果米·库博和瓦的论文诠释了制定语言规划政策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贾岩用人民戏剧协会的政治动因来解释或者试图去阐释对于“Area Studies”的理解,这是一个很难得也很独特的分析角度。在对于西藏文化的研究中,才丹·纳姆加尔专注于西藏难民研究。吴嘉昊的研究十分有意思,但未考虑到印巴分治的历史影响,以及比较研究的前提。唐颂的文章是一个好的尝试,值得我们跨界去进行研究。
在两天的会议中,三场分论坛聚焦南亚国家的不同主题,讨论南亚地区的共性问题,与会学者观点鲜明,研讨气氛活跃热烈。会议在友好的交流中结束,学者们纷纷表示期待下一届论坛的相聚。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在2022年设立南亚东南亚地区研究中心,希望借助本次学术盛会,为海内外从事南亚东南亚地区研究的学者们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南亚东南亚地区研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