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下午,园区经济与经济发展系列讲座第三讲“孟加拉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205会议室举行,特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项目研究专员Marianne Männlein女士主讲,以孟加拉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为例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特区。
2010年,孟加拉国经济区管理局成立,其目标是在全国建立100个经济区,与已经存在的孟加拉类型区相比,经济特区的范围更广,更广泛地包括私营部门和其他合作伙伴。对孟加拉国新项目的研究发现,国内私营部门正满怀热情地加入进来,一些私人经济区已经开始运作。然而,行政、融资和基础设施瓶颈阻碍了进展。一些简化经济特区管理流程的政策已经通过,但尚未实施。影响整个工业发展的全系统缺陷仍然是孟加拉国企业家的主要关切点,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连接基础设施严重堵塞。至于公共经济区,实地研究表明,它们的开发速度较慢,目前没有一个是可操作的,总的来说,经济区项目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规则仍在起草中,许多项目已获得批准,但实际开始的项目很少。
Marianne进一步指出,对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经济特区历史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方案取得成功的条件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在更广泛的经济战略范围内,享有政治承诺;得到专门政策和治理框架的支持;透明和适应性地实施。相比较,中国在经济特区的经验也可以为孟加拉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启示。1978年,中国经济特区被视为经济改革的试验场,此后,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各种模式,为中国应对经济结构演变带来的新挑战做好准备,这对孟加拉国的新经济特区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对于孟加拉来说现实的情况是,除了在低附加值成衣出口方面的早期工业化成功之外,该国现在还面临着经济升级和多样化的挑战。Marianne特别强调,总的来说,南方国家将稀缺资源引导到经济特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获得成功的机会。经济特区还为直接形式的南南合作提供独特的平台,作为投资渠道,经济特区有助于实现南方经济体之间的连接,例如在非洲的私人中国海外经济特区或在孟加拉国计划中的政府对政府的经济特区。
供稿:王子静 供图: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