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以下简称“地区研究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研究组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第三讲在线上开讲,主题为“全球动力机制中的东非史:内陆的坦噶尼喀湖如何成为印度洋世界的边界”(The Global Dynamics of East African History: How Lake Tanganyika Became a Frontier of the Indian Ocean World)。本次讲座由麦吉尔大学印度洋世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菲利普·古丁(Philip Gooding)主讲。讲座由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熊星翰主持,地区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学生等近40人参加了讲座。
本场讲座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切入,分析距印度洋约1000公里的坦噶尼喀湖如何能够在19世纪成为印度洋世界的边界;另一方面介绍了上述理论是如何在主讲人菲利普·古丁的研究中逐渐成形的。菲利普表示,历史学界其实忽视了坦噶尼喀湖在19世纪的东非历史中所具有的意义。而菲利普老师从19世纪东非地区的象牙贸易切入,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究沿海人口与内陆人口在坦噶尼喀湖周围的相遇对更广泛的东非及印度洋世界历史的影响,挑战传统的沿海/内陆二元分隔,为将非洲案例研究纳入世界历史研究拓展新的可能性。
最后,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菲利普老师与地区研究院师生以及其他参会人员围绕19世纪坦噶尼喀湖与印度洋世界之间的联系对当今东非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影响、坦噶尼喀湖湖东与湖西社区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早期奴隶贸易与橡胶贸易对沿海与内陆的融合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Philip Gooding,伦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麦吉尔大学历史系讲师、印度洋世界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非洲、印度洋和世界历史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印度洋世界的边界:坦噶尼喀湖的历史,1830-1890》(On the Frontiers of the Indian Ocean World: A history of Lake Tanganyika, c.1830-1890),待出版专著:《赤道东非的气候历史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780-1900》(Climate History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Equatorial Eastern Africa, c.1780-1900)。发表论文包括《干旱、饥荒与编年史: 1780年代全球气候异常现象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表现》(Droughts, famines, and chronicles: the 1780S global climatic anomalies in Highland Ethiopia)、《赤道东非的气候变化和政治动荡,1876-1884年》(Climate change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equatorial Eastern Africa, 1876-84)、《大卫·利文斯顿、教科文组织和19-21世纪苏格兰、东非和中非的国家建构》(David Livingstone, UNESCO, and nation-building in 19th-21st-Century Scotland and East and Central Africa)等。
文字编辑:吴怡媛
排版编辑:程遥
审校:撒哈拉以南非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