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邀请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教授、亚太学院人类学系前系主任菲利普·泰勒(Philip Taylor)教授进行了“区域国别学科的知识基础:以东南亚研究为例”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五场讲座,主题为“东南亚本土文化逻辑”(Southeast Asia’s Cultural Logic)。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管浩主持,数十名国内外高校师生及对该话题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通过线下和线上等方式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泰勒教授借柬埔寨新年传说引出“神圣时间循环”与“宗教象征”这一议题,指出在东南亚文化中,神话并非远古的记忆,而是日常经验持续表达。随后,他结合陶维英等学者的观点,列举了诸如高脚屋、稻作农业、咀嚼槟榔、灵魂多元观与祖先崇拜等文化特征,强调这些元素广泛存在于东南亚各国,构成一种“内源性而持续”的文化逻辑。泰勒教授进一步指出,关于“文化内核”(cultural essence)的论述最初是在反殖民语境中兴起,强调地方文化的自主性与历史深度,反击文化传播理论与文明进化论将东南亚地区视为“外来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观点。然而,“文化内核论”也面临诸多批评,作为回应,泰勒教授介绍了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新路径,包括“文化混合”“适应性演化”与“文化双重结构”等理论,强调地方文化并非静态遗产,而是具有动态更新与创造能力的复杂体系。
最后,在互动讨论环节,泰勒教授和现场同学就本土文化是否能脱离外部影响独立存在、传统与现代是否始终对立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菲利普·泰勒(Philip Taylor),人类学与东南亚研究博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教授,亚太学院人类学系前系主任,曾在越南、柬埔寨生活、工作超过十年,掌握越南语、柬埔寨语和法语。研究兴趣包括越南当代人类学、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东南亚与东亚研究、发展与都市化、现代性等。代表作包括专著The Khmer Lands of Vietnam: Environment, Cosmology and Sovereignty(2014,获EuroSEAS-Nikkei亚洲评论社会科学图书奖), Goddess on the Rise: Pilgrimage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Vietnam(2004), Fragments of the Present: Searching for Modernity in Vietnam's South(2001)等。泰勒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期间,指导完成了30余篇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顶级导师(top supervisor)”奖,曾担任《亚太人类学杂志》主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越南丛书主编、《越南研究杂志》《亚洲研究评论》《剑桥越南战争史》(第3卷)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