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仰光的茶铺, 利雅得的饼房, 巴加莫约的渔市, 曼吉斯套的清真寺, 新德里的停车场,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他国他乡他人—— 是故事也是人生,是现象也是谜题;
是方法也是答案,是他者也是自我。 历史、政治、社会,是万卷书,也是万里路;
未知、踏查、反思, 是个体成长,更是文化担当。 作为田野的全球,
始于足下,走出去,更要走回来。
26位清华大学青年学人,饱含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运用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以26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之田野,通过个性化的民族志书写完成全球景观的拼图,辑成这本《作为田野的全球》,也是清华大学地区研究十年积淀的一次巡礼。
书籍收录了作者用心拍摄的田野照片,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多样的田野全景图。
购买
作者简介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持的“清华地区研究十年巡礼”文集,作者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组成。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时任校长顾秉林院士和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教授提出,清华要培养一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深度了解、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2012年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开始招生,开创了地区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7年,以博士项目为基础,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正式成立。本书主编团队高良敏、李宇晴、熊星翰、郑楠均为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音从博士项目毕业后也进入高校从事地区研究工作。顾秉林院士、刘东教授为本书各撰写一篇序言。
目录
(点击链接试读摘要)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自我与他者
围绕“报”的故事——墨西哥田野札记 作者:李音 |
“二意一心”——坦桑尼亚田野如何触发我对研究问题的追问 作者:高良敏 |
“秘境”之行 :寻访格鲁吉亚的山地元素 作者:石靖 |
努力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初访埃塞俄比亚的那些年 作者:江源 |
在田野中寻求中国非洲研究者的身份和意义——对“伊巴丹学派”沉浮史的思考 作者:李连星 |
第二部分 想象与现实
寻踪曼吉斯套——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再认知 作者:郑楠 |
方寸之念,山海之间——记南非田野三年 作者:杨崇圣 |
不一样的伊斯兰文明,如何理解巴基斯坦 作者:涂华忠 |
从先验想象到语言实践 :“斯瓦希里社会”的认知与构建 作者:肖齐家 |
从国王到“乞丐”——海湾田野的多重镜像 作者:王霆懿 |
弱势群体的“乌托邦”——巴西的田野笔记 作者:刘博宇 |
第三部分 历史与当下
筒裙的故事 :身体政治、社会区隔与民族——缅甸田野的反思 作者:姚颖 |
符号变迁 :马六甲须弥顶清真寺的田野思考 作者:傅聪聪 |
饮茶 :一种仰光体验 作者:王令齐 |
隐秘的角落 :摩洛哥社会“越轨行为”的能见度与自我审查 作者:丁辰熹 |
女“强”男“弱”:当代古巴家庭和婚恋关系的变化 作者:唐永艳 |
第四部分 地方与社会
复调田园交响曲——泰国乡村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作者:李宇晴 |
危机与激情——伊朗生活的双重体验 作者:刘岚雨 |
佛国老挝人,“佛系”物质观——记一些田野随感 作者:郭迅羽 |
巴西贫富分化的两个世界 作者:周燕 |
感受阿根廷的“脉搏”——与当地社会组织的初接触 作者:袁梦琪 |
第五部分 发展与反思
当谈论中国发展时马达加斯加人在谈论什么 作者:熊星翰 |
文明的悖论——埃及发展困境的历史与社会观察 作者:段九州 |
城市化之惑——斯里兰卡的行走笔记 作者:何演 |
传统与现代 :寻找吉尔吉斯社会中的“游牧因子” 作者:王涛 |
“慢”发展——对印度发展主义话语的反思 作者:雷定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