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学期IIAS西亚北非讲座|阿拉伯还是波斯:什叶派内部多民族权力结构的演变与前景
    • 2022年5月8日下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李福泉教授为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师生及校内外观众在线分享了题为《阿拉伯还是波斯:什叶派内部多民族权力结构的演变与前景》的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从事伊朗问题研究的刘岚雨助理研究员主持了此次讲座。来自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伊朗国际穆斯塔法大学、海内外多所单位与高校的近300名观众参加了本次讲座。

      李福泉教授以历史时间轴为主线,将什叶派内部族群演变历史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632年至1501年,为阿拉伯人主导什叶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什叶派产生,并在伊朗高原逐步传播。由于什叶派的异见属性,该教派具有反对既有权威的特点,容易在受压迫群体中得到共鸣。第二阶段为1501年至1722年,这一时期,统治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立为国教,波斯人成为什叶派的第一大民族,这是上一阶段什叶派在伊朗广泛传播的结果,也标志着伊朗高原什叶派化的完成。同时,伊朗高原的什叶派化也导致什叶派拥有了波斯文化的特征,并诞生了如伊斯法罕学派为代表的具有高度波斯文化属性的宗教学派。第三阶段为1722年萨法维王朝灭亡至1792年恺加王朝建立,在这一时期,伊朗高原战争不断,什叶派中心由伊朗西移至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城。同时,强调理性的乌苏勒学派成为什叶派主流,为什叶派教士(乌里玛)发挥社会与政治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个阶段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什叶派效仿源泉制度产生,在新兴的印刷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帮助下,什叶派教士具有了在境外对伊朗政坛施加影响的能力。第五阶段为一战结束到1979年,这一时期中东各民族国家建立,开始对跨国的什叶派建制进行打压和限制,导致什叶派中心从伊拉克再次东移回到伊朗高原。同时,伊拉克和伊朗的什叶派均进行了自我改革,并开始向世俗民族国家发起挑战。第六阶段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至今,在这一时期,霍梅尼的法基赫监护思想在革命成功后辅助实践,伊朗的宗教界与国家权力结为一体,伊朗在什叶派内部的绝对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梳理完什叶派内部族群的演变史后,李福泉教授总结道,什叶派内部多民族权力结构的演变与前景具有以下特点:波斯人的优势地位难以逆转;国家政权的支持对于一国什叶派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以及阿拉伯什叶派的影响力会随着西斯塔尼的逝世而进一步衰弱。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李福泉教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对于听众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什叶派民众的民族国家身份与教派身份冲突问题、地缘政治中的文明冲突因素问题、阿亚图拉与效仿源泉的产生机制问题等均给出了精彩回复。
      李福泉是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什叶派、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研究。曾到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联酋学术考察,2016年9月曾赴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访学13个月。出版专著2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西亚非洲》《安徽史学》《史学集刊》《国际论坛》《南亚研究》《世界民族》《世界宗教文化》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各1项。

      文字编辑:胡轶凡
      审校:刘岚雨
      排版编辑:程遥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