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庆祝创立十周年 国际评估意见发布
    • 11月1日,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创立十周年暨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举行,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国际评估意见在会上发布。

      与会人员合影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社会科学司科研处处长梅红,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思科,亚洲司参赞吴骏,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冯剑,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等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以及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赫达维等外国驻华使节到会。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原校长顾秉林,副校长彭刚出席活动,来自学校相关学科院系的教授、部处负责人,以及地区研究院师生、校友等共同参加活动。

      姜景奎教授致欢迎辞

      姜景奎常务副院长对到会嘉宾表示欢迎,对一直关心和支持项目与地区研究院发展的相关部门、国内外学者和友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介绍了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创立十年来的探索和形成的培养模式,以及地区研究院在学术研究、期刊出版、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影响。

      王希勤校长致辞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会上致辞,他回顾了项目与地区研究院的创建和发展历程,总结和肯定了清华大学地区研究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模式。自2012年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项目以多学科交叉和深入田野调研为特色,累计招收68名博士生,研究区域覆盖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南亚、欧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亚北非等六大区域的48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方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世界史、法学等十个一级学科。项目已累计培养博士毕业生25人,其中超过90%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地区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秉持学术自由、学科融合、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原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法律、生态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与世界建立广泛、全面的联系,促进和平,化解冲突,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吸引了一批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实与前沿问题有深入、系统理解的青年学者,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有宽厚学术基础,又有深入田野经验的年轻学者队伍,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

      王希勤对项目与地区研究院师生提出四点期望:一是要牢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自觉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主动开展政策研究,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创新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要牢牢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希望地区研究院进一步完善区域国别学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研究力量,汇聚多学科优势,在坚持学科交叉和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藩篱,主动将各学科有关区域国别学科研究的内容融入新的学科范畴之内,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是要更加注重促进跨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希望地区研究院主动拓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海外区域研究中心的布局和建设,促进跨区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进一步交流融合,结合区域国别学科的特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

      四是更加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支撑。希望地区研究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现象具有全球共通属性,希望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有选择地增加对全球议题的关注。

      王希勤表示,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地区研究院的发展,愿与在座同行一道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科的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博科娃女士宣读评评估意见

      会上发布了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国际评估意见。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初步形成了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清华模式”。为对项目进行一次“自我诊断”,客观评价得失,发现问题方向,地区研究院理事会邀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担任主席,11位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国际资深学者担任委员的国际评估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国际评估。会上,博科娃女士以视频方式宣读了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意见。国际评估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的质量至少能够比肩世界顶尖高校的同类项目,且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训练深度与广度。评估委员会也肯定了项目的若干特点,如重视学生对对象国语言或多门语言的熟练掌握;明确规定学生需在对象国进行长期、深入的田野调研;要求学生赴世界顶尖大学交流学习;课程体系融合了学科专业与地区研究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提供了高质量的学科和地区研究课程等。

      贾鹏副司长致辞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贾鹏副司长在会上致辞,他提出,清华大学创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成立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体现了一种自觉的学术担当;聚焦发展中国家研究,体现了一种独到的学术眼光;坚持“知行合一”,深耕田野调查,体现了一种坚定的学术初心。教育部国际司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将继续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支持高校加大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力度。

      吴骏参赞致辞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吴俊在致辞中提出,地区研究院成立五年来,始终秉持学术自由、学科融合、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原则,产出了一系列优秀学术成果,为在国际关系中促进和平、化解冲突、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他对项目创立十周年、地区研究院成立五周年表示祝贺,并对地区研究院师生长期以来对中国外交,特别是周边外交工作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刘岚雨老师发言

      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岚雨代表全院教师发言。他以自己和同事们的学术研究与田野经历为例,将地区研究院的青年学者称为学术“逆行者”。这样一群“逆行者”关注“并非显学”的发展中国家在地知识体系研究;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在疫情下仍然坚持到对象国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刘岚雨表示,地区研究院的青年学者之所以能坚持“逆行者”本色,除了对自身学术理念的坚持外,还得益于地区研究院自由、宽容的学术氛围和对每一位师生的强大支持。

      顾秉林原校长总结致辞

      清华大学原校长、地区研究院名誉理事长顾秉林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不断探索,砥砺进取,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清华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道路,在学科和学术发展及国际影响拓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顾秉林随后提出两点期望。第一,坚守初心。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多学科融会和深入田野调查的模式;坚持做基础性、长远性研究。只有坚持初心,把自己的模式真正做通透、做到位,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学者,为国家发展做出长远的重要贡献。第二,各美其美。区域国别研究可以存在不同模式,区域国别学科发展既要有相对统一的框架,也应该体现必要的包容性。地区研究学者在走入田野时,也应带着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去欣赏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差异,认知规律,形成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会上还举行了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全球问题研究中心、欧亚研究中心、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三个研究中心分别由地区研究院讲席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荣休教授蒂姆·尼布洛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沈志华,地区研究院杨光院长领衔。

      庆祝大会期间,各位来宾参观了地区研究院田野调研图片展与新书展览。图片展以“众观·无界”为主题,记录了十年来项目博士生在对象国开展田野调查时所见的点点滴滴。新书展览展出了地区研究院已经出版和计划出版的专著、译著、编著和学术集刊等。

      当天下午,地区研究院分别举办了区域国别学人对话、欧亚研究中心成立研讨会和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成立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欧亚研究、西亚北非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