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经济发展:全球南方的新路径与未来展望”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5年7月2日至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超越地区·全球南方的新议题与新愿景”,来自4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学者围绕全球南方的最新变革、合作与挑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在“经济发展:全球南方的新路径与未来展望”分论坛中,来自海内外1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计26名与会嘉宾就“贸易、投资与全球价值链”“非正式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不平等与治理”四个子议题进行了研讨。本次分论坛采取与会嘉宾互评的模式,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阿联酋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众多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议和讨论。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对各地区的具体案例与共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2.1“贸易、投资与全球价值链”

      该分论坛于7月2日下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宸岑主持。

      阿联酋外交学院的达米亚娜·巴卡尔德吉耶娃(Damyana Bakardzhieva)博士以《“一带一路”与“一港一节点”:中国与阿联酋在非洲港口投资的比较研究》为题,分析了中阿双方不同的投资策略。中国兼具经济、政治和技术动机,而阿联酋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投资规模上中国远超阿联酋,但在策略上双方精心设计,通过互补的细分市场避免直接竞争。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宸岑发表了题为《中国冲击还是中国推动:来自波兰本地就业的证据》的报告。研究发现,尽管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导致波兰制造业损失了约7000个工作岗位,但使用中国廉价中间产品带来的积极下游效应更明显。将非制造业也纳入分析后,中国进口对波兰整体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中国助推”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拉雷·吉列尔莫·安德烈斯(Larre Guillermo Andres)的研究《大豆价值链中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与主导作用》认为,大豆国际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由出口国主导,而长期价格趋势受到进口国的影响。这一结论挑战了学术界以往认为美国是市场唯一领导者的认识,并强调了中国在决定长期价格趋势中的主导作用。

      德国马克思普兰克科学史所高级访问研究员程汉分享了题为《中国发展融资与非洲政策空间》的研究。通过对非洲高级别官员的访谈调查,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融资模式附加条件更少,并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从而与西方捐助方形成互补,创造了一个“富有成效的非连贯性”金融环境。

      文莱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兹万·海尼(Hazwan Haini)以《贸易强度、机遇与增长:来自文莱—中国的实证研究》为题,指出国家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提升“经济复杂度”,即出口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文莱应利用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在化工等优势领域的专业化,并逐步向更高价值的出口转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研究生玛利亚·何塞·哈罗·斯莱(Maria Jose Haro Sly)分享了题为《中国需求与牛肉商品链:阿根廷和巴西的全球市场竞争策略》的研究。她认为2016年猪肉行业疫病是中国牛肉消费激增的直接原因,并预计未来随着收入提高,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她还深入分析了为何巴西的农业综合企业比阿根廷拥有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以及两国社会力量在抵制农业发展对环境与健康的负面影响方面所做的努力。

      分论坛2.2“非正式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上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崇圣主持。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商学院教授阿苏曼·马通戈罗(Asuman Matongolo)以《数字化转型与环境可持续性:制度适应与政策框架如何影响非洲共享经济》为题,分析了数字化在非洲共享经济中的作用。她指出,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平台经济的环境影响和包容性发展。制度适应性强的国家更容易实现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协同,反之则加剧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泰国法政大学博士研究生段皓升分享了《泰国巴蜀府农村沿海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评估》的研究。他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角,分析了泰国农村在气候、经济与社会多重压力下的脆弱性。他认为,社区的韧性建设需兼顾生态保护、社会资本重建与制度支持。只有打破城乡发展割裂才能实现可持续目标。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研究生樊奔带来了题为《培育稳定:中国香蕉企业在老挝战略互动的微观动态》的报告。通过实地调研,他梳理了中资企业如何在老挝农村通过土地租赁、就业安排和地方协商建立起动态稳定关系。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卢燕璇以《超越二分:非正规经济及其就业现象再思考》为题,批判性地反思了“正规—非正规”二元框架。她主张基于“南方经验”构建新的理论视角,关注非正规经济的连续性、动态性与制度内嵌性,为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唐永艳发表了题为《觅生策略:古巴粮食危机中的非正式治理与制度缝隙中的生活政治》的报告。她以“Rebusque”为核心概念,揭示古巴民众如何在制度裂缝中构建多层级的非正式治理网络,从个体策略到社区协作,再到国家的“略性容忍”,形成一套具有社会韧性的生存逻辑。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崇圣分享了题为《“西西弗的任务”: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年就业的结构性困境与资本激活》的研究。他指出,非洲地区青年失业率高企,非正规就业质量低,背后是产业结构单一、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政府政策侧重供给而忽视需求等多重结构性因素。他呼吁应从制度和技术两端共同发力,激活非正规经济的转型潜力。

      分论坛2.3“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下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秦北辰主持。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讲师理查德·姆布达(Richard B. Mbunda)以《断裂的链条、生产失范与坦桑尼亚鳄梨赢得中国市场主导地位的前景》为题,分析了坦桑尼亚鳄梨产业的发展潜力。坦桑尼亚凭借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有望在中国市场超越肯尼亚和南非成为最大的鳄梨出口国。然而,当地小农户在标准认证、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巴西外交部官员维克多·提维斯(Victor Thives)分享了题为《“签署易,落实难”:中巴产能合作基金的兴起、受阻与重启》的研究。他认为,该项目长期停滞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环境不协调。尽管协议早已签署,但该项目因资金安排、巴西官僚审批机制和政治动荡未能推进。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徐沛原发表了题为《墨西哥产业政策2030:基于特万特佩克地峡产业规划的分析》的研究。奥夫拉多尔政府推出并被辛鲍姆政府延续的特万特佩克工业走廊计划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缩小南北部地区发展差异方面有积极意义。然而,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进度不足、与国内现代化港口的竞争力不足、公共财政支持有限等因素都成为制约地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子桐带来了《租金驱动与政策调控: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启示》的研究。研究发现,乌兹别克斯坦的资源租金通过投资机制间接推动了产业升级。然而,随着市场改革推进,租金的积极作用逐渐减弱。作者指出,未来乌兹别克斯坦应优化资源治理结构,引导租金转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秦北辰分享了题为《“特殊关系”的代价:菲律宾经济现代化中的美国角色》的研究。他指出,美国在冷战中希望以较少代价维护自身在菲的核心战略利益,因而一直选择与本土精英合作,并持续忽视该国的社会与经济问题。这样的态度使得美国纵容寡头扭曲产业政策安排并开展寻租活动,间接导致了菲律宾产业结构转型的长期受阻。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晓宇以《中国与中东价值链依赖关系的实证检视与优化路径》为题,分析了近年来中东国家对中国价值链的依赖加深。研究发现,中东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领域对中国形成了高度依赖,而中国则更多依赖中东提供的能源和部分物流服务。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怡分享了题为《价值链地位缘何分化:政商关系与东南亚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超越与迟滞》的研究。她指出,政商关系结构、政府稳定性及政策制定方式是决定各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路径的关键。通过比较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案例,该研究解释了制度性差异如何影响技术积累、附加值提升及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重塑。

      分论坛2.4“经济不平等与治理”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举行,由“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Khalid Taimur Akram)主持。

      墨西哥学院研究员卡洛斯·阿尔巴(Carlos Alba)以《墨西哥数字平台下的送货上门服务及其新监管法规研究》为题,指出墨西哥外卖骑手多为青年男性,面临高工作风险与社会压力。其集体行动推动了2025年《联邦劳动法》出台,并确立了社保、算法透明等权益,从而成为全球南方数字劳工政策的范本。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泽龙以《秘鲁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指出秘鲁政府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并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跨部门协作,将人才培育与传统产业数字化作为主要驱动力,但仍面临数字鸿沟、信任缺失、监管不完善及政治不稳定等挑战。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商学院管理系主任穆甘布·约书亚(Mugambwa GEORGE WILLIAM)以《乌干达公私合营机制与电子商务研究》为题,讨论了乌干达政府如何通过数字化税务、电子护照及移动支付等方式优化公共服务,惠及岛屿居民等边缘群体。该研究建议后续还可通过政企责任共担、包容性设计、公民参与等方法构建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卢旺达大学助理教授塞缪尔·穆塔林达(Samuel Mutarindwa)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卢旺达女性企业家的数字化准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为题,指出卢旺达近八成女性企业家为个体经营者且学历偏低,数字工具使用率仅两成多。另外还存在技术认知弱、实践能力缺、支持体系空白等问题。该研究建议未来可通过分层培训、政企学协同等政策,缩小数字鸿沟,提升绩效。

      巴基斯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Khalid Taimur Akram)以《全球南方国家包容性增长中的数字经济赋能路径研究》为题,通过多国案例分析指出,数字技术为南方国家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创新分配不均、政策适配困难等短板,需通过定制化投资与数字化能力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兆殷的《印度与尼泊尔“种姓—经济”结构》研究表明,种姓体系通过职业世袭、教育资源垄断及社会规范内化等方式持续发挥作用。近年来种姓正在被重构为资本工具,若无外界干预财富格局将通过市场的“理性选择”永久化。尼泊尔需更强的包容政策,印度则需直面资产的再分配。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马悦分享了《伊斯兰教法法院判决对中巴经济走廊投融资影响》研究。2022年,巴基斯坦联邦沙利亚法院判决要求5年内完成金融系统伊斯兰化转型,推动巴基斯坦从“双轨并行”转向全面伊斯兰金融体系。此判决对CPEC产生链式影响:存量债务有效但新增融资需符合伊斯兰原则、合同重构面临高昂合规成本、国际投资者因法律不确定性担忧加剧等。研究建议中国采取三轨策略:机制层面加强双边对话与多边协调,技术层面培育符合沙利亚的融资团队,法律层面明确选用DIFC法律或IICRA仲裁以规避司法变数。

      “经济发展:全球南方的新路径与未来展望”分论坛聚焦多个主题,对区域国别研究中经济领域的重点议题,结合各位参会者的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采取了参会者互评的模式,现场气氛活跃,中外学者互动充分。本次分论坛在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平台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了全球学者的交流与互动,也为当前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