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历史书写与文化传承:全球南方国家的探索”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4年7月2日至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超越地区·全球南方的新议题与新愿景”,来自4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学者围绕全球南方的最新变革、合作与挑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在“历史书写与文化传承:全球南方国家的探索”分论坛中,来自海内外19所高校共计32名与会嘉宾就“历史文化记忆与国家建构”“公共空间、环境史与物质史”“全球南方与全球史:本土视角的理论建构与历史书写”“宗教、文化身份与全球化”的4个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法国近东研究院、清华大学、马来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发言和互动点评。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学术观点。

      分论坛 4.1 “历史文化记忆与国家建构”

      该分论坛于7月2日下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袁梦琪和李宇晴主持,云南大学教授毕世鸿担任评议人。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杨作了题为《<印度教特性之精要>中的民族主义——以萨瓦卡尔对提拉克的继承与超越为视角》的报告,指出萨瓦卡尔的著作《印度教特性之精要》在继承提拉克对雅利安原生性与印度教强调的基础上,将民族主义转化为情感动员,重塑印度教民族身份,为理解当代印度政治中的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视角。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卢卡斯·科尔纳,以《加拉加斯大骚乱事件再审:玻利维尔主义下的委内瑞拉种族、公民身份与民众起义》为题,剖析加拉加斯大骚乱事件,揭示国家与草根记忆在公民身份认同上的分歧。

      清华大学博士生杨猛的论文《争议中的遗产:波兰史学界对人民共和国史书写的嬗变》认为,波兰对人民共和国史的书写,正从负面叙事转向关注日常复杂性,这一转变体现了历史写作在政治极化背景下的“再政治化”过程。

      清华大学博士生朱珈熠的研究《全球南方的集体记忆与国族国家塑造:以土耳其〈共和报〉对阿塔图尔克的集体记忆塑造为例,1923-1960》以土耳其《共和报》为例,强调了媒体在非西方国家集体记忆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管浩在题为《从平等邻邦到“为我藩服”:17-18 世纪越南与柬埔寨互动模式的形成》的报告中,通过梳理史料,提出一个包括地区结构、国家行为体、次行为体在内的多维度解释,以解释17至18世纪越南-柬埔寨关系与互动模式的形成。

      清华大学博士生刘北的论文《殖民遗产与本土现代性:南亚发展话语的历史变迁及其解析》,对比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的发展话语,揭示两国理念虽源于西方,但在实践中与殖民遗产、本土国家建构和历史记忆紧密交织。

      清华大学博士生谭誉豪在题为《后殖民制度转型中的文化修复力:坦桑尼亚乌贾马政策研究》的报告中探讨了坦桑尼亚乌贾马政策,指出该政策以非殖民化为目标,虽因行政强制化实施失败,但其蕴含的“文化修复力”为后殖民国家制度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示。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杨泽洲的报告《中尼关系的被忽视的历史、断裂,以及跨喜马拉雅知识生产的(去)殖民性(1910 年代至 1940 年代)》批判“南南合作”中的天然认同假设,揭示双方存在知识认知不对称问题,跨区域认知受地缘权力与殖民性内化的制约,呼吁重新审视南南之间的知识谱系。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毕世鸿教授对汇报论文的研究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一点评,提出了诸多积极的建议。

      分论坛 4.2 “公共空间、环境史与物质史”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上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毕世鸿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黄珊的《“去纪念碑时代”的话语政治——波罗的海国家苏联纪念碑拆除法案议会辩论中的记忆动员分析》报告,聚焦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2022至2023年关于移除苏联纪念碑移除的辩论,指出俄乌战争推动两国重塑公共记忆。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覃李莎朗的研究《“自然的想象” ——从布劳里奥·卡里略国家公园看哥斯达黎加政府对国家形象塑造》,围绕哥斯达黎加布劳里奥·卡里略国家公园的设立过程,探讨国家如何借助自然景观参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嘉昊分享了题为《从殖民叙事到民族意识:巴基斯坦博物馆体系的转型与实践》的最新研究,聚焦巴基斯坦博物馆体系在去殖民与国家建构进程中的转型,探讨博物馆如何由殖民政权的认知工具,转化为服务民族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公共空间。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范诗雨以《塑火为遗:新加坡龙窑保护的变迁》为题,聚焦新加坡龙窑保护变迁,通过案例比较指出,龙窑的可保护性来自于行动者如何成功地将其从技术空间转化为情感空间,并与国家政策趋势相契合。

      马来亚大学博士研究生何宜贤做题为《铁路市镇里的劳动者与“头家”:跳脱殖民视角的英属马来亚铁路(1911-1941)》的展示,通过展示一个马来西亚小镇的案例,探讨殖民治理的日常运作、地方行动者的回应以及族群间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为理解当代马来西亚关于铁路与社区关系的公共讨论提供了历史镜鉴

      外交学院孟夏韵博士在题为《拉丁美洲生态环境及生态思想的演变》的展示中,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理念的变迁,为当下拉美环境政治的分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思考基础。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雪婷的报告《落后土著的迷思:印尼占领东帝汶时期的绿色革命与土著农民的去技能化(1976—1989)》指出,在占领与战争的语境下,绿色革命的实施不仅未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反而成为国家在边疆治理、重构社会秩序与等级结构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固化了“落后土著”的刻板印象。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各位发言人与埃克塞特大学荣休教授蒂姆·尼布洛克、牛津大学教授尤金·罗根等嘉宾通过问答的方式深入交流学术体悟,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由来等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 4.3 “全球南方与全球史:本土视角的理论建构与历史书写”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下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管浩主持,9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论文展示。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副教授凯瑟琳·欧文和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靖,就《再现欧亚:英国和中国的知识生产与地区研究》发表了学术演讲,强调尽管中英欧亚研究的制度背景、研究范式与政治动因大不相同,但都体现出知识生产高度情境化的特征。凯瑟琳呼吁学术界跳出单一国家或意识形态的框架,以更具比较性与批判性的视角重思区域研究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泰国留学生林蕖陆在分享中诠释了《拉玛六世文学作品中对华人身份认同新表征的建构》,他以泰国历史地图与珍贵图像为引介,结合自身在泰国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呈现了20世纪初暹罗(今泰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华人形象建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非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博士在主题为《心灵去殖民化与现代性反思的张力:恩古吉·瓦·提安哥与奥卢费米·泰沃的思想碰撞》的报告中,以非洲现代思想语境中的两位重要知识分子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全球南方在面对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叙事时的理论张力与路径选择。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扎耶德大学的萨勒姆·艾哈迈德教授分享了主题为《桑给巴尔苏丹国与革命中的非洲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化非洲人:对三种叙述的反思及新文献综述》的报告,他巧妙结合丰富的地图、家族照片与历史图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层次、多族群、多语境的桑给巴尔社会,并引出族群身份建构的复杂性问题。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肖齐家的报告主题为《开放性调适:斯瓦希里文明与印度洋诸文明的交流互鉴》,立足于长期对斯瓦希里海岸及其文化历史的关注,试图突破传统“非洲内陆中心”视角,转向海洋史和文明交汇的研究框架,以揭示斯瓦希里文明在印度洋世界中的独特定位与互动逻辑。

      日内瓦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丹尼斯瓦拉·纳撒尼尔的报告《“香料群岛”的建构与解构:以印度尼西亚德那第的城市遗产实践为例》,主张以“解构性的遗产实践”为导向,赋权地方社群,重新激活对非殖民历史的记忆与空间表达

      法国近东研究院教授马修·雷的报告《从帝国疆域到后帝国国家:贾拉布卢斯的个案研究》,聚焦叙利亚北部边陲小镇贾拉布卢斯,从一个微观历史与边疆政治的视角出发,探讨帝国解体后“国家”如何在边缘地区具体运作与形成。

      阿联酋外交学院教授乔尔基·布斯廷的报告《阿米尼乌斯·瓦姆贝里:19世纪的影响力人物——旅行家、学者、宣传家、秘密特工如何影响19世纪大国竞争》,以其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引发了现场关于帝国主义、间谍活动与东方主义话语建构的热烈讨论,也为今天反思东西方知识不对称与历史建构机制提供了启发。

      伊朗科学研究与中东战略研究中心的西亚瓦什普尔·马赫辛博士的报告《古代伊朗政治文化中阿胡拉正义体系的再阐释:《阿维斯塔》中"阿莎"概念的探索》提出,重新解读“阿莎”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伊朗古代治理理念,也能为现代伊斯兰世界内关于正义、秩序与合法性的问题提供思想资源。

      展示环节过后,与会学者就彼此的汇报做了精彩的点评,并与现场听众就区域研究的“再去中心化”、全球南方如何走出殖民遗产以及东方主义话语建构等问题展开问答互动。

      分论坛 4.4 “宗教、文化身份与全球化”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管浩、助理研究员丁辰熹主持,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卢旺达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学者先后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印尼国际伊斯兰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卡伊迪尔·哈斯拉姆的报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宗教多数主义的强制推行:伊斯兰行动主义如何塑造非自由民主制的解释》聚焦于伊斯兰激进主义如何通过社会运动机制塑造两国“非自由民主”政体,依托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案例比较,结合社会运动理论,深化了对宗教力量如何侵蚀民主实质的理解。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岚雨的报告《伊朗政教关系延续性研究》基于对伊朗历史长时段的考察,探讨宗教与政治权威的融合是否具有连续性,挑战东方专制主义和世俗化理论等西方范式,强调伊朗的宗教-国家关系发展脉络的历史连续性而非断裂。

      吉尔吉斯国立大学教授图纳利耶夫·乌尔马特别克的报告《拥抱世俗主义中的文化与宗教动态:吉尔吉斯社会案例研究》探讨在多元宗教社会中,公众对宗教与世俗治理融合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体现了吉尔吉斯的文化特殊性和社会观念。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郑楠的报告《美国对蒙古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传播与软实力渗透》认为蒙古自1990年宗教自由恢复后基督教的爆发式增长背后存在美国系统性软实力战略的推动,蒙古的“宗教复兴”实为大国博弈下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隐性重构,其发展可能影响地区权力平衡。

      卢旺达大学恩希米亚曼·菲利蒙博士的报告《通过手工艺创业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卢旺达陶艺和编篮工艺为例》以社会建构主义为核心视角,分析了手工艺创业如何通过工匠、中间商和政府机构等主体间的社会互动为弱势群体创造机会,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载体。

      首都师范大学朱鹏飞博士的报告《回归土著:南非科伊桑人的边缘身份与文化复兴——开普敦亚马逊事件的田野调查》揭示亚马逊公司在开普敦建设非洲总部引发的冲突背后“土地、文化与发展”的三角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科伊桑人群体边缘化,后者则通过文化复兴运动应对边缘身份与土地权利危机。

      论文展示环节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围绕汇报中的核心议题进行了延伸讨论,围绕宗教传播的政治影响、文化现象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友好的问答互动。

      此次分论坛历时三天,通过多学科视角与跨国别研讨,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书写与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了多元对话平台。与会者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殖民遗产、认同建构、现代性挑战等议题的认知,其形成的学术共识与创新视角,将持续助力全球南方研究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互鉴注入新动能。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