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全球南方的资源治理、博弈与合作”分论坛顺利举行
    • 2025年7月2日至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超越地区·全球南方的新议题与新愿景”,来自4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学者围绕全球南方的最新变革、合作与挑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在 “全球南方的资源治理、博弈与合作”分论坛中,来自海内外13所高校共计16名与会学者就“全球南方的绿色能源转型”“资源治理的地缘战略与跨区域合作”“资源治理的政治逻辑与博弈”“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四个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嘉宾和参会听众们分别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各地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热烈交流了学术观点。

      分论坛 5.1 “全球南方的绿色能源转型”

      该分论坛于7月2日下午举行,由埃克塞特大学亚当·哈尼耶(Adam Hanieh)教授主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亚当·哈尼耶,作题为《海湾石油君主国与“绿色转型”的未来路径》的报告,分析了在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之际,海湾地区如何调和加速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推广可再生能源两大趋势,探讨了石油产业下游多元化的趋势,并分享了他对于绿色转型的看法。

      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乌帕拉·科尔瓦塔纳萨坤(Upalat Korwatanasakul)的研究《可持续性披露与报告是否重要?——泰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表现与披露的关联性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使用了来自泰国股票市场包括26家泰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分析了泰国的公司ESG披露与ESG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并强调应该关注企业如何参与ESG投资以贡献于社会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其经济利益。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的博士生、讲师朱迪思·弗拉维亚·纳基里贾(Judith Flavia Nakirijja)的论文《乌干达民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与了解:一项质性研究》从实地访谈数据入手,分析了影响乌干达民众购买电动车的因素,并总结了一系列可能的支持措施。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燕的研究《巴西的能源转型与石油:城市交通中的经济发展战略地图》在巴西产业政策的框架内追溯了汽车行业的能源转型过程,探讨了巴西汽车行业的现状、矛盾与发展,分析了激励措施的实施与影响,指出巴西的能源转型将是逐步和混合的,以应对多样化的政治压力。

      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各国石油模型的差异、石油生产与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政治因素对能源政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展望了全球南方的绿色能源转型的前景。


      分论坛 5.2 “资源治理的地缘战略与跨区域合作”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上午举行,由新疆大学副教授侯鹏飞主持。

      新疆大学副教授侯鹏飞分享了《近水楼台?欧盟关键矿产资源困境与中亚方案》的研究,他着重考察欧盟睦邻政策的实质性内容,探讨了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亚作为满足欧盟关键原材料(CRM)需求的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他指出,尽管前景看似乐观,但欧盟在寻求中亚关键原材料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中亚国家的能动性。

      中央党校研究生邱嘉怡的研究《“百计千谋”:大国战略竞争下美国对非绿色合作的生成逻辑及实践限度》考察了美国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利用其影响力开展对非绿色合作的举措成效,并探讨了这些举措的实质与局限性。她在结论中指出,美国打通各类合作渠道的根本目的,在于遏制其他大国与非洲合作的优势,一方面满足其在非洲资源获取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达成与其他大国竞争的战略意图。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谭羿鍼作题为《大坝建设对中印水资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从中印的水文联系入手,分析了中印在跨境河流流域规划和运营中的合作与挑战,并详细阐述了上下游国家在水坝建设中可能的合作机制带来的实际成效。

      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研究员马里亚诺·特雷西(Mariano Treacy)分享了《地缘政治与中国锂电池供应链的韧性战略——以赣锋锂业的阿根廷项目为例》为题,分析了中国保障锂资源供应并强化电池价值链的战略路径。他指出,凭借锂资源储量与低成本生产,阿根廷确立了其作为战略性供应国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面临兼顾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杨伟峰作题为《欧盟与印度清洁能源合作:进展、动因及前景》的报告,聚焦欧盟与印度清洁能源合作中的新趋势,指出其目标在于削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南方”影响力,并试图在清洁能源产业中瓦解中国的供应链及技术竞争优势。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与会学者们继续就国际政治与气候变化、技术合作问题、新能源倡议领导力、资源开发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分论坛 5.3 “资源治理的政治逻辑与博弈”

      该分论坛于7月3日下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书剑主持。

      南非开普敦大学讲师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的研究《南部非洲关键矿产、区域协调与产业发展——基于电池价值链案例的启示》通过对南部非洲的专家、政府及私营部门参与者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利用南部非洲电池矿产资源禀赋支持工业化的潜力,认为发展型区域主义路径或许有助于推动南部非洲电池矿产价值链的创建。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亚历杭德拉·达芙妮·埃斯特索·希尔(Alejandra Dafne Esteso Gil)的研究《锂资源治理的南方路径:阿根廷与智利政策演进比较》,通过比较阿根廷和智利的锂资源治理模式,从全球南方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关键矿产资源如何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机会。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书剑作题为《自然资源双重属性与非洲国家发展困境》的报告,从资源诅咒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批判性地提出了资源的双重性质解释框架,为重新理解自然资源与非洲国家的发展困境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展示环节顺利完成后,各位与会学者就上述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问,并就尼日利亚去工业化现象、非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协同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 5.4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

      该分论坛于7月4日上午举行,由清华大学博士胡弦主持。

      拉合尔政府学院大学讲师穆罕默德·曼佐尔·伊拉希(Muhammad Manzoor Elahi)作题为《绿色能源转型中公私合作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以巴基斯坦拉亚阿特拉斯太阳能项目为例》的报告。报告首先指出巴基斯坦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必要性,然后以阿特拉斯太阳能项目为案例分析了PPP在绿色能源转型中的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总结了PPP对于巴基斯坦的战略意义,以及在全球南方的示范效应。

      清华大学博士胡弦分享了题为《从碳定价到气候融资:迈向公平有效的全球合作框架》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对各种气候融资来源进行分类、碳市场如何有效撬动气候融资,以及增强碳市场在调动气候行动投资中的作用的可能策略。

      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生王辰辰分享了题为《全球南方的能源转型传播:来自14国地方气候领袖的声音》的研究,通过对全球南方14个国家的28位地方气候领袖进行深度访谈,系统探讨了他们如何将能源转型的意义本土化、面临哪些传播障碍,以及如何制定适应性策。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泽华作题为《绿色能源转型视阈下的“全球南方”身份博弈探析》的报告,梳理了“全球南方”在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矛盾,分析了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源、技术与市场三方面的博弈困境,并指出这三大困境共同固化了“全球南方”的依附地位。

      论文汇报环节结束后,与会学者就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何寻找受访对象、气候合作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和需求互补性、碳定价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全球南方身份博弈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为期三天的会议以“全球南方的资源治理、博弈与合作”为核心,聚焦来自全球的不同案例,进行了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参会者们表示本次汇报开拓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交流成果。参与旁听的年轻学者们也表示,这次会议深化了其全球南方资源治理逻辑、绿色转型路径及气候危机全球协作机制的认知,为推动包容性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