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圆满闭幕
    • 2025年7月4日下午,为期三天的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圆满闭幕。论坛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良敏主持。他首先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论坛的基本情况。本届论坛以“超越地区:全球南方的新议题与新愿景”为主题,汇聚来自五大洲200余位学者,分享论文超过150篇,在议题设置与组织形式上均实现创新突破。与前三届相比,本届论坛首次打破按地理区域划分分论坛的惯例,转而采用“主题式”模块设计,鼓励来自不同区域、学科背景的学者围绕共同关切展开跨区域、跨文化对话。

      王诗傲、袁梦琪、马修·雷、秦北辰、沙扎·阿瑞夫、侯鹏飞、宗远威进行圆桌讨论(从左至右)

      闭幕式由圆桌讨论拉开帷幕,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诗傲主持,她邀请6位来自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国际关系与能源治理等领域的学者,围绕各自分论坛所聚焦的议题进行系统总结,并就“人工智能与区域国别学的未来”展开深入讨论。

      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袁梦琪代表分论坛一“地缘政治与国内政治:全球南方国家与世界秩序演变的双向影响”进行总结,她以三个C字头表示“好奇心”“复杂性”“协同力”的英文词汇关键词总结分论坛讨论的主要成果。她指出,论坛跨区域、跨学科的安排激发了新的视野碰撞,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可以在比较中关照各自国家的研究问题。这一分论坛的参会论文也揭示了南方国家在多重力量交织下所面临的复杂政治挑战,同时催生了国家间、学者间在区域治理层面更深层次的合作愿景。

      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秦北辰总结分论坛二“经济发展:全球南方的新路径与未来展望”,提出四组核心关系:政治与经济、正规与非正规、市场与政府、国际与国内。他特别指出,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非正规就业扩张与治理滞后的双重困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与产业政策回应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航空航天与安全研究中心沙扎·阿瑞夫女士总结了分论坛三“全球南方的社会发展与治理挑战”。她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在性别、种族、教育、阶级等维度面临着结构性不平等和权力失衡挑战,但也表现出基层治理体系的强大韧性和多样性。她认为分论坛的讨论很好地让大家认识到全球南方国家的差异性,还需要创新地发展出适应于不同国家的治理模式。

      法国近东研究院当代研究中心马修·雷博士代表分论坛四“历史书写与文化传承:全球南方国家的探索”发言。他强调自己所在分论坛的32篇文章都非常精彩,在重建“全球南方”叙事的过程中,语言、记忆、地方史观必须成为知识生产的核心。他认为当下以欧洲为中心的研究框架已经是过去的方法,并提倡通过本地的语言、概念及理念来进行关于全球南方的辩论,重塑历史理解的路径。

      新疆大学副教授侯鹏飞总结了分论坛五“全球南方的资源治理、博弈与合作”。他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在当前大国博弈与绿色转型中处于战略枢纽位置,尤其是在当下关于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的讨论中,再结合贸易战和军事冲突的背景就凸显其重要性,应结合地缘政治、可持续发展与全球价值链重新思考资源自主性与合作方式。跨学科的讨论也帮助发现了一些原本隐含和被忽视的问题。

      杜克大学博士候选人宗远威归纳了分论坛六“国际移民与包容性发展:全球南方的案例”的整体观点。他提到,学者们通过南南移民案例强调,移民不仅是人口流动,更是观察社会结构转型与政策机制运行的窗口。作为人类学者,他从学科的角度提出田野调查依然是理解这些复杂现实不可替代的方法工具,并分享了因会议结识的合作伙伴将开启联合写作的实例。

      在圆桌论坛的第二部分,嘉宾们探讨了全球南方面临的共同挑战,并分享了各自研究区域的观察。宗远威指出,知识生产中的不平衡和全球叙事塑造问题是重大挑战。侯鹏飞强调,人口和物质的单向流动性是南方国家面临的问题。袁梦琪提到,政治极化和政治信任下降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挑战。马修・雷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社会流动性的挑战和机会。沙扎・阿瑞夫识别了数字鸿沟、精神健康、城市治理等共同挑战。秦北辰指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南方国家的关键挑战。

      此外,还讨论了前沿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对地区研究的影响。沙扎・阿瑞夫提到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数据化、监管框架等挑战,但也有机会。宗远威分享了西非国家利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赋能的案例,同时提醒政府和全球治理机构善用技术。侯鹏飞强调,高科技消耗大量电力,基础设施和能源安全是关键。马修・雷提到,创建易获取的数据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挑战。秦北辰指出,人工智能对工业化影响深远,但全球南方国家需关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无形资产控制问题。袁梦琪分享了阿根廷金融科技公司因为数据体系建构的基础需求为边缘群体,例如单亲妈妈们提供就业机会的故事,强调人工智能与南方国家就业市场的复杂关系。

      劳拉·哈蒙德主旨演讲

      在闭幕主旨演讲环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校长、知名非洲问题专家劳拉·哈蒙德教授以“展望未来:构建区域研究的协作模式”为题发言。她回顾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09年来如何“去殖民研究”的转型历程,并指出当前区域研究面临三大挑战:其一是推动知识生产的公平化与合作化,重视南方研究者的地位与数据访问权;其二是重新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结构性知识失衡问题;其三是在新孤立主义兴起的时代,回归对语言、文化、宗教、家庭结构等微观维度的深度分析。她强调:“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全球时代当中,我们要以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努力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在一种互相信任的方式之上我们来争取对于我们研究的地区更好的理解。”

      赛罕萨娜·呼日勒巴特尔主旨演讲

      随后,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青年代表、清华校友赛罕萨娜·呼日勒巴特尔博士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了“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蒙古国与中国”,呼吁将区域研究作为构建跨文化信任与政策互通的桥梁。她强调,区域国别研究有助于深化蒙中政治互信,开拓合作空间,促进文化教育交流,并激活民间层面的交流。她期望,未来有更多蒙古国学者参与中国研究,中国学者也应深入蒙古国田野,构建平等的共建叙事。

      王霆懿主旨演讲

      最后,阿联酋外交学院的王霆懿研究员以“如何理解更加动荡复杂的世界?深入田野、超越地区与全球视野”为题分享了他的见解。首先,他表达了重返清华的激动心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观察到中东地区和全球多地动荡不安,人类可能还面临一些尚未意识到的潜在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应对。他建议区域国别学者深入田野、超越国家和地区,培养多层次人才并建立旋转门机制,以探知真实世界。最后,他对清华地区研究院的论坛创新和人才培养表示赞赏,并期望其继续引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为全球南方议题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闭幕式上还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奖、最佳论文展示奖和后勤服务奖,最后伴随着地区研究院全体成员的歌声,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圆满结束。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