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经济史及其发展》系列讲座第七讲|拉丁美洲的大动荡时期(1970-2001)
    • 2022年4月12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的《拉丁美洲经济史及其发展》系列讲座迎来第七讲,讲座主题为“拉丁美洲的大动荡时期(1970-2001)”。本系列讲座主讲人是阿根廷迪特拉大学历史和社会研究系教授卢卡斯·拉齐(Lucas Llach),本系列讲座主持人是地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袁梦琪。

      讲座伊始,拉齐教授回顾上节课关于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危机和内部改革,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随之带来的两大限制:一是出现“外汇瓶颈”和出口停滞;二是出现高通货膨胀现象。紧接着,拉齐教授引入本讲主题,即自1970年起的拉丁美洲经济大动荡。这一时期,拉美的一些国家开始采用新的发展战略,例如生产更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并且扩大贸易开放程度;部分拉美较小的国家则回归到初级产品出口的模式。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推升各国通胀,而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石油美元体系逐渐形成。为应对通胀压力,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例如阿根廷在1978年开始实行名为“塔布利塔(Tablita)”的浮动汇率制度,先行确定和公布汇率变化幅度,降低民众的通胀预期。同时各国还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导致融资环境收紧,凸显债务脆弱性,当大量国际借贷负债超出了债务国的偿还能力时,债务危机随之滋生。然后,拉齐教授为大家解析了拉美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如何转向恶性通货膨胀,比如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而加印钞票,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本币贬值等因素助长了通货膨胀。拉齐教授援引卡根效应(Cagan Effect)和奥利维拉—坦茨效应(Olivera-Tanzi Effect),指出拉丁美洲地区陷入通货膨胀滋生通货膨胀的窘境。20世纪80到90年代,以阿根廷和巴西为例分别推出新的货币奥斯特拉尔(Austral)和特鲁扎多(Cruzado),还实行了货币局制度和雷亚尔计划,同时拉美各国相继推出各种措施和改革,以期稳定经济发展,最终是在90年代将拉美的经济带入到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

      问答环节中,拉齐教授和听众们积极互动。就外国投资者在本土公司实力不强的情况下进入到私有化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自主权,外国资本介入私有化过程是否造成产业安全问题,以及拉美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和国家优先产业的未来预期等诸多问题,双方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本场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卢卡斯·拉齐(Lucas Llach)教授现任教于阿根廷迪特拉大学历史和社会研究系,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阿根廷迪特拉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和迪特拉大学经济系。2016-2018年曾任阿根廷中央银行副行长,2019年曾任阿根廷国民银行副行长,曾负责阿根廷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史、拉丁美洲现当代史、中世纪史,著有Como Sapiens: correr, comer, amar y descansar a la manera de los humanos (Debate, 2020)、Macroeconomía argentina (Alfaomeaga, 2006)、Entre la equidad y el crecimiento (Siglo XXI, 2004)、El ciclo de la ilusión y el desencanto (Ariel, 1998)等多部书籍。

      文字编辑:许帅

      排版编辑:程遥

      审校:袁梦琪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