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以下简称“地区研究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法律全球化系列讲座第三讲在中央主楼205召开,主题为“美国法的全球化”。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鲁楠老师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悦主持。地区研究院多位研究人员、博士生,国内外各高校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人士参加了线上、线下的讲座。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高鸿钧教授论文《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中的四种典型例证,美国法全球化的背景与动因,美国推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反思中国在“对外援助”中的经验及教训。
讲座开始,鲁楠副教授介绍了高鸿钧教授论文中所考察的四种典型例证。第一是两轮“法律十字军南征”,即美国对拉美的法律输出。他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拉美地区法律制度的特点,其中包括宪法等公法受美国影响,私法受到欧陆法影响,法律职业和诉讼模式接受了大陆法系的法律形式主义。随后,在20世纪后期法律发展运动的背景下,美国分别于20世纪60-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几年对拉美进行了法律输出。美国的两轮法律输出实际上存在共性特点,即从自由主义法条观转变为新自由主义四共识:经济共识、弱国家共识、民主共识和司法治理共识,其目的之一是以美国法取代拉美地区流行的大陆法。第二是新商人法中的“特洛伊木马”,即美国律师。美国律师运用“特洛伊木马”的策略,攻陷了新商人法,闯入跨国仲裁领域。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占领了新商人法,并促进了其规模化、国际化、商业化。第三是“密涅瓦的猫头鹰”终于起飞,即美国猎食转型国家法律改革。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抓住机会向其输出法律,其中包括一般法治价值、宪政原则和体制、经济法和商事法等美国法律及法律思想。第四是新大陆的俄狄浦斯,即美国法对欧洲法的反攻。鲁楠副教授指出,之所以使用“反攻”一词,是因为早期美国法的发展深受欧洲法的影响,而自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以来,美国法却成为欧洲法学习的对象,并在公法、私法、司法体制、法学教育等多个法律领域对欧洲法律产生影响。
接着,鲁楠副教授介绍了美国法输出的背景与动因。他指出,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美国法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是其法律输出的重要基础,同时,美国法具有“杂交优势”,广泛吸纳了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此外,发展中国家需要引入发达国家的法律来满足其经济改革、融入全球化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在讲座第三部分,鲁楠副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法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其一,法律霸权主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批判;其二,美国法体现出的线性发展观与法律工具论受到批判,因为法律与社会其他领域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并非平面式地互动;其三,学界对于法律移植的乐观论与悲观论有颇多讨论,并认为这并非是一个“可移植/不可移植”的二元对立讨论,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过程;其四,法律的全球化是一种跨文明的对话,其中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法律全球化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
最后,鲁楠副教授提及了中国在对外援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他指出,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在狭义上的对外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无偿援助)数额巨大、覆盖范围广泛。然而,目前存在贷款无法收回、海外工程瘫痪等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援助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方面,却忽视了法律的制度设计和架构。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借鉴美国二战后的对外援助法律,组建自己的综合性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地考察,设立一套成熟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减少对外援助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鲁楠副教授与现场的师生围绕英国普通法与美国普通法的各自优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鲁楠,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毕业,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法学理论、法社会学,主要从事比较法基本理论、法律全球化、法律与发展问题研究。鲁楠老师发表的主要论文及文章包括《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世界法治指数的缘起与流变》《非西方法文化在比较法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匿名的商人法——全球化时代法律移植的新动向》等,编著包括《比较法学读本》《法理学手册》《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等。
文字编辑:丁瑞林
排版编辑:程遥
审校:董慧、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