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邀请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教授、亚太学院人类学系前系主任菲利普·泰勒(Philip Taylor)教授进行了“区域国别学科的知识基础:以东南亚研究为例”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四场讲座,主题为“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管浩主持,数十名国内外高校师生及对该话题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通过线下和线上等方式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泰勒教授以个人三十年前在越南边境地区所见的一座女神庙为例,生动描绘了一群以贸易为生的市场女性如何围绕神祇构建起稳定的社群纽带。他指出,这类宗教现象常被解读为自然崇拜、进化论遗留或外来文化的产物。随后,他介绍了结构功能主义并系统梳理了其理论来源与关键概念,这一路径认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由诸如宗教、仪式、家庭等部分相互支撑,各个部分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他通过越南村落、泰国王权与僧团关系、缅甸高地族群的社会转变等案例,展示了该理论在理解小规模社会组织、文化差异与社会稳定机制方面的独特价值。泰勒教授也介绍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并以“树木与枝叶”做比,强调这一理论传统虽饱受争议,却持续影响着当代学术实践,启发人类学、社会学及区域研究者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

最后,在互动讨论环节,泰勒教授和现场同学就宗教是否总是为社会秩序服务、结构功能主义是否掩盖了压迫结构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菲利普·泰勒(Philip Taylor),人类学与东南亚研究博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教授,亚太学院人类学系前系主任,曾在越南、柬埔寨生活、工作超过十年,掌握越南语、柬埔寨语和法语。研究兴趣包括越南当代人类学、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东南亚与东亚研究、发展与都市化、现代性等。代表作包括专著The Khmer Lands of Vietnam: Environment, Cosmology and Sovereignty(2014,获EuroSEAS-Nikkei亚洲评论社会科学图书奖), Goddess on the Rise: Pilgrimage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Vietnam(2004), Fragments of the Present: Searching for Modernity in Vietnam's South(2001)等。泰勒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期间,指导完成了30余篇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顶级导师(top supervisor)”奖,曾担任《亚太人类学杂志》主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越南丛书主编、《越南研究杂志》《亚洲研究评论》《剑桥越南战争史》(第3卷)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