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巴西低社会经济地位阶层学生如何进入精英大学
    • 作者:周燕

      *周燕是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地区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员。她拥有清华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研究国家为巴西,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国家和社会关系、社会流动与政治行为、不平等与社会运动等。

      概要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现象。巴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入了高等教育扩张的大浪潮,主要体现在私立大学数量的增加。一种新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或高度商业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并成为巴西高等教育扩张的主干。在高等教育扩张的潮流中,入学机会对于家中第一代上大学的学生而言更加容易了,但是社会经济地位(以下简称社经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却不断加剧。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大学入学率上的差异,而且包括他们所选择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入学竞争性差异。

      精英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始终是社会再生产的有力工具。在巴西,精英大学毕业生与低质量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前景上有着很大差别,从而影响他们此后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状况。精英高等教育使年轻人拥有不同的视野和眼界,一流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拥有广泛影响甚至对国家发展有决策能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精英。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质量上的平等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不仅影响到低社经地位阶层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流动和政治革新的全局。

      然而,一小部分巴西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克服自身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而成功进入了精英大学。在进入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比高社经地位的同伴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努力。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为何少数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打破了该阶层普遍存在的对精英大学的自我排斥以及重视工作甚于学习的文化传统?这些学生又是如何获得了对精英大学的教育抱负并在学业上做好准备?

      本文探索的不是既有的不平等如何得到复制,而是关注在某些案例下这种不平等的机制如何被打破,从而有助于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以促进教育不平等“恶性循环”的中断。本文基于研究者在巴西圣保罗市开展的田野调查,包括与一所私立精英大学的21名低社经地位阶层本科学生的深度访谈,以及另一所普通私立大学的10名同一阶层本科学生的深度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这些学生的教育轨迹。访谈中的问题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学校经历、工作经历、社交网络、高等教育决策、大学体验、未来计划和政治立场等方面。总体而言,访谈是半结构化的,以便覆盖可能会被忽视的信息。

      研究者发现,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内部的教育轨迹差异始于一些学生有机会接触具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关键联系人,其渠道可能来自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和其他社会网络。这些联系人提供了有关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培养他们惯习的机构并为进入精英大学做准备。然而,该阶层学生获得更多文化资本并以此培养进入精英大学惯习的渠道并没有制度化,具有稀缺性和偶然性。总体而言,巴西低社经地位学生在实现社会流动方面仍面临严峻的文化和教育障碍。本项研究表明,巴西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所经历的教育不平等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阶段。在父母缺乏文化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在初等教育阶段进入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在向中等教育过渡的时期,进入选择性高中的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数量更少;而到了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更小比例的该阶层学生能进入精英大学学习。对该阶层学生而言,切合实际的高校选择是那些一般性的私立大学,这已经比大多数高中毕业或没毕业就进入就业市场的同伴们好太多了。如果更多的低社经地位阶层学生能在正式教育的早期阶段能到有关更好教育机会的信息,那么更多人至少会愿意尝试报考精英大学。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