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全球化系列讲座第二讲|法律与法律思想的全球化
    • 2022年10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以下简称“地区研究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法律全球化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中央主楼205召开,主题为“法律与法律思想的全球化”。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鲁楠老师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悦主持。地区研究院多位研究人员、博士生,国内外各高校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人士参加了线上、线下的讲座。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论文背景与研究缘起,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非西方国家的法律继受史—以印度为例,2000年以后法律全球化的走向。讲座开始,鲁楠副教授介绍了哈佛大学邓肯·肯尼迪教授《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一文形成的背景以及研究缘起。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兴起的批判法学思潮、两次法律与发展运动引起的反思以及2008年以后世界体系的变革初露端倪是该论文出现的重要时代背景。

      接着,鲁楠副教授以该论文为基础探讨了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他首先分析了该论文的特点,他认为这是一篇充满战略性学术眼光的作品,时间覆盖范围长、空间覆盖范围广。与此同时,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法律“话语”及其结合不同语境结成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思想,旨在“揭秘”150年来法律全球化的过程,使广大非西方国家在自身法律建设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觉。随后,鲁楠副教授介绍了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即对三个时期法律与法律思想全球化的特征、代表及表现的详细分析。这三个时期分别为1850-1914年古典法律思想传播时期,1900-1968年社会法学思想传播时期,以及1945-2000年对两种法律思想进行技术性调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鲁楠副教授对法律思想全球化的吸引力,非西方国家继受西方法律思想的原因,每一种法律全球化模式走向式微的深层原因,第三次法律全球化没有形成统一范式的原因,以及邓肯·肯尼迪说的“政治是以其他手段继续的法律”的含义这五个关键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鲁楠副教授以印度为例,探讨了非西方国家的法律继受史。他首先介绍了1857年之前英国法在印度的移植状况以及1857年至1947年的印度法改革,紧接着,他分析了1947年独立后印度法的社会主义倾向,随后又从更为宏观的方面介绍了拉吉夫·甘地的印度自由主义改革以及莫迪执政时代的法律民族主义和经济开放。最后,鲁楠副教授探讨了2000年以后法律全球化的走向问题。他指出,2008年是现代世界体系发展的拐点。从法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第三次法律全球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采取了实用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随着国家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国际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政策分析与形式主义想要调和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国家之间的深层次利益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美国法全球化的深层次矛盾也随之暴露。同时,发展中国家呈现公法的民族主义和私法的自由主义并行的趋势,而这样的并存也存在一些矛盾。在此情况下,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的一些动向值得重视,包括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以及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论,这两种理论体现了欧洲想要走出不同于美国的法律思想全球化道路,这或许是一种新思路以及潜在的希望。

      最后,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鲁楠副教授与现场的师生围绕印度法变革的研究价值、印度法律思想的基础、法律东方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鲁楠,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毕业,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法学理论、法社会学,主要从事比较法基本理论、法律全球化、法律与发展问题研究。鲁楠老师发表的主要论文及文章包括《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世界法治指数的缘起与流变》《非西方法文化在比较法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匿名的商人法——全球化时代法律移植的新动向》等,编著包括《比较法学读本》《法理学手册》《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等。

      文字编辑:丁瑞林

      排版编辑:程遥

      审校:董慧、马悦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