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组“社群视角下的东南亚史(Southeast Asia: Communities and Histories)”系列讲座第七讲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亚洲研究所(Asia Research Institute)副主任麦特里·昂敦(Maitrii Aung-Thwin)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组博士候选人王令齐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近100人参加了讲座。
本场讲座的主题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东南亚:构建社群的内战与竞争(Civil War and the Contest for Community, 1950s-1990s)”。讲座伊始,昂敦教授指出,后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历史一如既往地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不同东南亚国家在这一阶段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治理形式,有着各异的经济结构和外交倾向。学界对于东南亚国家间差异的归因分为两派观点。“传统派(Traditional School)”认为,战后的东南亚国家回归其历史传统,“庇护-侍从关系(patron-client)”披着现代的外衣复兴;“现代派(Modernist School)”认为,东南亚的现代国家是殖民地社会的延续,“公民”“领导力”等殖民地时期形成的观念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昂敦教授认为,尽管学者们在阐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东南亚历史时往往将其置于“威权”与“自由民主”、“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宗教”与“世俗”的对立语境之下,但是归根结底,这段时期是东南亚当地社群对融合理念的探索时期,展现了东南亚对现代“国家社群”的建构历程。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1945至1965年东南亚的社会状况、1965至1990年东南亚后殖民地社会的三种转型模式,以及对东南亚后殖民时期转型的历史分析,旨在回应下述问题:二战后的东南亚人民持有怎样的社会认同、如何定义东南亚的“民族国家社群(national community)”、为什么军队在东南亚的国家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东南亚的新独立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讲座的后半部分,昂敦教授以“冷战背景下东南亚历史的多重分析”为专题将这段历史置于全球史的视阈下进行了再解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二十年里,东南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日军撤退、盟军接收、殖民帝国崩溃、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旧体制的迅速坍塌使得东南亚出现了权力真空,缺乏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秩序。人们对于新的国家将是怎样的、将由谁来领导尚未形成共识。回归的殖民主义势力、抗日民族地方武装、共产主义游击队、亲西方的代理人集团等在东南亚当地形成了权力的竞争。在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国,激烈的权力斗争演化为暴力冲突,并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叙事。昂敦教授认为,持续的内战和不同国家构建理念之争导致东南亚错过了战后繁荣和发展的机遇。
纵观历史,东南亚国家后殖民时期的转型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以菲律宾和新加坡为例的“保守转型(conservative change)”、以越南1为例的“激进转型(radical change)”、以缅甸为例的“混合转型(hybrid change)”。在“保守转型”的模式下,新国家基于殖民地的治理架构产生了民选政府;在“激进转型”的模式下,新国家根据共产主义理论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体系;在“混合转型”的模式下,军政府和民选政府交替存在。尽管这些转型模式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别,但均呈现出东南亚本土传统的延续性。例如,菲律宾“自由民主”的选举体制下,内核是家族政治和精英政治,与东南亚“庇护-侍从制”的传统暗合。昂敦教授在论述时指出,上述归类来源于北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学术语境,我们应该留意到,在其他语境下的学术研究对这段历史采取了不同的分析视角和叙述模式,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和反思的。
1965年至1990年是东南亚社会重塑的时期。在去殖民化的实践中,东南亚人就自己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阶级认同等身份认同议题进行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南亚的山区和边地,仍有许多社群对主流的历史叙事缺乏共鸣,也不认同主体族群的国家架构。这为东南亚族群问题的现状埋下了伏笔。
讲座的后半部分,昂敦教授将二战后的东南亚历史置于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冷战的意识形态对立为东南亚内部的民族国家构建提供了依据,东南亚本土的不同群体借助不同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两大国际阵营彼此竞争的势力,对国内社会进行了整合重塑。传统的冷战史学者在分析东南亚的“热战”时,往往将其简化为美苏在东南亚争霸的化身,而忽略了东南亚内部早已存在的不同政治精英间彼此竞争的生态。无论是越南胡志明和吴庭艳的对立,柬埔寨波尔布特、朗诺和西哈努克的竞争,还是缅甸昂山和宝吞2的分歧,在宏大的美苏争霸背景下抽丝剥茧,逐渐浮现的是东南亚共产党人、军队、亲西方派之争,是不同民族主义者之争,是社会精英间就领导权之争。1991年,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结束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以福山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一度认为这是“历史的终结”,是自由民主模式的胜利。至此,东南亚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各国需要在新的话语体系下对民族国家进行再构建和再融合,从而迈向崭新的21世纪。
讲授结束后,昂敦教授与在线师生就东南亚家族政治、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成为冷战“热点地区”的原因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麦特里·昂敦(Maitrii Aung-Thwin)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亚洲研究所(ARI)副主任。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民族国家构建、身份认同、公共历史、基础设施和佛教网络等。昂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专著《加隆王的归来:英属缅甸的历史、法律与叛乱(The Return of the Galon King: History, Law, and Rebellion in Colonial Burma)》及合著《缅甸历史:从古至今的传统与变革(A History of Myanmar since Ancient Times: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和《新编东南亚史(A New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等。
文字编辑:宋天耘
审校:东南亚组
排版编辑: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