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视角下的东南亚史》系列讲座第八讲|ASEAN and the Regional Southeast Asian Community (1990s-21st Century)
    • 2022年6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组“社群视角下的东南亚史(Southeast Asia: Communities and Histories)”系列讲座第八讲以线上形式开讲。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亚洲研究所(Asia Research Institute)副主任麦特里·昂敦(Maitrii Aung-Thwin)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东南亚组博士候选人王令齐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近100人参加了讲座。

      本场讲座的主题为“东盟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社会(ASEAN and the Regional Southeast Asian Community, 1990s-21st Century)”。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后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基础,以及东南亚非官方的跨区域联结网络。昂敦教授在讲座中坦言,以“社群(communities)”为视角对东南亚历史进行再审视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学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在探索自身认同的历程中追寻社群归属感、表述社群身份。随着时代变迁,各种社群或是融合(integration)、或是崩解(disintegration),交织演进形成了东南亚历史的脉络。冷战后的近三十年来,“社群(community)”的理念为东盟所运用,“东南亚地区群体”的意识逐渐在东盟各国推广。山海相隔的东南亚人开始试着将自己凝结为一个群体——“亚细安”(ASEAN)。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新的变化:越南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缅甸、印尼等军政府开始出现民主化改革。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国际政治的主流叙事从“自由民主”与“共产主义”的对立转变为“自由世界”与“威权主义”的对立。对于东南亚的威权政府而言,昔日的盟友改弦易辙,成为挑战其内部稳定的外部势力。1986年,四任菲律宾总统的马科斯遭民众抗议流亡美国;1998年,执政三十余年的苏哈托倒台;2012年,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再次赢得大选、重新参与政治……对于东南亚冷战后呈现的民主化浪潮,北美学术语境下的学者们往往将此归结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的终结”与自由民主的胜利等,而忽视了东南亚内部的历史进程。昂敦教授指出,延续前几讲东南亚内部不同群体政治竞争的分析思路,这一时期东南亚多国政权的更迭仍是当地不同精英群体间的竞争。区别于十九和二十世纪不同社群的权力竞争,冷战后的竞争的政治话术从“勤王”、“殖民”、“革命”等转变为当时更为流行的“民主”和“独裁”,其竞争的本质仍没有变化。

      后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的另一大发展趋势是区域的一体化。尽管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但是其成为一个覆盖东南亚全域的政府间组织是在冷战后的十年里。随着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陆续加入,东盟在政治议题、安全议题、经济议题和社会文化议题上的合作逐步深入。在政治与安全议题上,东盟的安全合作回应了区域小国在大国竞争下对安全的需求;在经济议题上,东盟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和自由贸易区,逐渐迈向区域经济共同体;在社会文化议题上,东盟致力于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社会发展、塑造地区认同和东南亚地区价值观。与此同时,东盟也面临着一些区域共同的挑战,如:东盟十国间发展的不均衡、政治稳定程度的差异、国族融合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差别等。当今世界变局之下,深入推动区域一体化融合、建立区域间互联互通仍有待努力。总之,东盟是东南亚政府间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成果,在安全、经济、文化的三重议题上对东南亚地区起着融合的作用。在“东盟社群(ASEAN community)”的弥合下,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的叙事话语越来越受到关注。

      最后,昂敦教授从东南亚地区的佛教网络引入,讲述了东南亚地区间非官方的联结与人员流动。与政府主导的地区合作相比,伴随宗教与文化传播而展开的联结网络可谓之“润物细无声”。缅甸仰光的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作为佛教信仰的符号出现在亚洲各地,从尼泊尔的佛教圣地蓝毗尼(Lumbini)到印尼的海岛Berastagi都出现了相同形制的建筑,吸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信徒。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佛教网络向研究者们彰显这跨地区非官方联结的活力。

      讲授结束后,昂敦教授与在线师生就东盟与缅甸问题、“东盟方式”的外交模式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本轮系列讲座自2022年4月19日起,至6月14日止,围绕东南亚历史与社群的主题对东南亚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关切进行了回应。系列讲座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南加州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师生近1800人次报名,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参加讲座的师生达840人次。讲座视角新颖、条理清晰,师生互动丰富,为中外东南亚研究学术课程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麦特里·昂敦(Maitrii Aung-Thwin)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亚洲研究所(ARI)副主任。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民族国家构建、身份认同、公共历史、基础设施和佛教网络等。昂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专著《加隆王的归来:英属缅甸的历史、法律与叛乱(The Return of the Galon King: History, Law, and Rebellion in Colonial Burma)》及合著《缅甸历史:从古至今的传统与变革(A History of Myanmar since Ancient Times: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和《新编东南亚史(A New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等。

      文字编辑:宋天耘
      审校:东南亚组
      排版编辑:程遥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