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S非洲讲座|交通基础设施与发展转型——全球史视角下的坦赞铁路与坦赞铁路研究
    • 2022年9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以下简称“地区研究院”)撒哈拉以南非洲组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讲座第二讲在中央主楼205室举行,主题为“交通基础设施与发展转型——全球史视角下的坦赞铁路与坦赞铁路研究”。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生张水北主持。地区研究院多位研究员、博士生,国内外各高校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人士在线下和线上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刘海方副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源起,并以目前国际同行对坦赞铁路精神的疑问为切入点,向听众分享了近20年关于坦赞铁路研究及故事。刘海方副教授指出,坦赞铁路的话题完全不过时,国内外一直就重振坦赞铁路的途径、坦赞铁路的前景等问题进行着讨论。随后,刘海方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坦赞铁路的感受以及此前在坦桑尼亚时的所见所闻。她指出,中国在援助坦桑尼亚方面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限于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当时未能很好地讲述“技术援助”的故事。基于此,刘海方副教授提出了与非洲互动的思考。她指出,中国公司应该逐渐走出“神秘性”的限制,充分发挥其作为“言说者”的作用。此前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坦赞铁路仅有政治价值而无经济价值,但刘海方副教授以世行的报告和英加报告为例,反驳了以上观点,认为坦赞铁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盈利。中国于1983年开始参与管理铁路,西德机车的利用促使坦赞铁路进入了十年盈利期。90年代以后,由于南非政局改变、赞比亚私有化等原因导致铁路的运量减少。接下来,刘海方副教授探讨了为何中方援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她以艾平老师与美国学者的著作为例,指出坦桑尼亚政府不能有效利用援助项目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谈到坦赞铁路的贡献时,刘海方副教授以孟洁梅教授(Jamie Monson)的研究为例,指出坦赞铁路不仅仅是一条物质性的铁路,它更重要的是为新独立的国家(坦桑尼亚)重建自信。随后,刘海方副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如何评价坦赞铁路”以及“坦赞铁路去往何处”,并以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她以铁路与自然、铁路与人、铁路与地缘政治三个不同视角讲述了铁路的研究方向。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刘海方副教授进一步探讨了铁路的作用,她指出,铁路可以重塑时空关系,体现国家实力和资源的动员、集中和调配的能力,显著改变海权和陆权力量的对比。此外,铁路还在所谓的“三角关系”(财富—权力—领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刘海方副教授认为,我们在重新评估、重新认识坦赞铁路时需要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坦赞铁路才能建造得如此之好。从这个层面出发,也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坦第一代领导人的作用。他们的时代虽已过去,但在修建坦赞铁路、重建民族自信以及挑战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方面所做的努力不可忽视。接下来,刘海方副教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民的铁路”这一新颖概念,其一在于铁路从经济生活方面给当地人带来变化,其二是巩固并延伸了国民对于铁路的认同进而对于新独立国家的民族身份凝聚发挥着作用。同时,坦赞铁路对于中国“走出去”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第一批走出去的公司或多或少都与其相关联,讲述基础设施的贡献也应该同时兼顾“非洲视角”和“中国视角”,即研究其对于双方各自经济发展和中非双边关系的贡献。

      在新自由主义盛行、西方开始援助坦赞铁路的时期,它一定程度受到了西方“私有化”要求的影响,铁路局遭遇了大规模减员和“市场化”(很多中小车站被关闭)的变革,后面十方援助国进一步以制定“自由化”方案方式介入促压铁路的转型。迄今,总体上中国对铁路的无息贷款模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的援助坚持了下来。当下,关于中方对该铁路的援助问题、铁路未来去向问题仍存在争议。刘海方副教授认为,我们在评估坦赞铁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时,既要看到其在早期政治阶段的贡献,也应加强更具经济发展视角的实际贡献的研究,以此来支撑我们的判断。同时,她也指出,坦赞铁路精神与西方在全球的扩张有实质性的区别,我们应该认识到“平等互惠”是该铁路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其实也是“新万隆会议精神”的体现,即以平等的商业性合作连通世界。中国目前在世界推进的合作正是基于“新万隆精神”,追求一个不一样的国际新秩序。最后,刘海方副教授提出,我们应当用一种全球史的视角去重新研判坦赞铁路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展望其前景。新的全球史视角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模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去研究历史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刘海方副教授与参会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围绕铁路相较于公路的优势、坦赞铁路的前景、坦桑尼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海方,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非洲史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工作多年。曾在荷兰海牙社会学研究研究院、南非中国研究中心、挪威奥斯陆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非洲研究院、日本同志社大学等机构任访问学者。社会职务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编委、跨国学术团体中非研究网络(Chinese in Africa/ Africans in China Research Network)共同执行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非关系、非洲发展、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合作、全球移民、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专题,安哥拉、南非和赞比亚国别问题。

      文字编辑:丁瑞林

      排版编辑:程遥

      审校:撒哈拉以南非洲组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