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系列讲座第六讲:探索世界社会的民族志研究 | 徐薇副教授
  • 2019年12月12日,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2019年秋季学期人类学系列讲座第6讲非洲人类学讲座在中央主楼205开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徐薇副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人类学的非洲研究:历史、现状与反思》。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首先,徐薇老师回顾了非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非洲人类学区域研究肇始于英法殖民时期,期间大量人类学学家前往非洲从事基础研究,并创作出大量关注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民族志。英国在非洲推行“间接统治”殖民政策,为人类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法国在西非殖民地推行“直接统治”,直接向殖民地输出文化。在此背景下,法国人类学研究更为强调跨学科性和应用性。德国非洲殖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果不多,但是其纳粹时期的民族学理论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提供了思想源泉,并与英国人类学一道成为南非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美国非洲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但80年代之后美国的非洲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学界主流。鉴于话语权的鸠占鹊巢,在非洲独立之前,本土精英人物积极学习人类学,为本土文化辩护。独立之后,人类学研究因过分强调各部落间文化的差异,被非洲精英视作殖民威胁,阻碍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70年代之后,人类学的地位有所改观,非洲本土学者更多强调社会问题(如土著人权运动、民族国家建构、自然资源利用等)和跨学科合作,将人类学视作发展与应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工具,而不关注人类学本身的理论建构。
    之后,徐薇老师综合分析了非洲人类学的现状及挑战。正如肯尼亚莫伊大学一位学者所言“我们脱离了欧洲人类学,我们不写所谓的民族志,我们追求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可是,非洲大学的大多数人类学教师从西方获得学位,其研究立足本土经验材料,往往成为西方理论的注脚。所以,对于中国从事非洲研究的人类学家而言,如何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田野材料等等是非洲人类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

    供稿:高良敏、程遥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