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S专题讲座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宗教学
    • 2021年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205会议室为地区研究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名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宗教学”的主题讲座,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岚雨主持了讲座。

      李建欣研究员从如何认识宗教、现代宗教学术史回顾、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与我国宗教学科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以及新时代宗教学科体系建设五大方面,向听众系统性地讲解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宗教学概况。

      讲座伊始,李建欣研究员指出,早期的宗教研究超出了仅仅把一种宗教视为一种伦理、哲学与形而上玄思体系的精英倾向的认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宗教的理解就更为全面,试图从多层面、多维度来认识宗教,包括伦理、仪式、叙事、神话、体验、制度、社会、教义与艺术7个方面。紧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民国时期和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间的我国宗教成果,代表作有《汉唐佛教论集》、《中国佛教史》(一、二、三卷)。

      李建欣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中国现代宗教学的奠基普遍认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而宗教学作为学科发展要以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设世界宗教研究所为标志。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建立是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密切相关。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建立是国家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一部分,宗教研究属于国际问题研究的一部分。

      李建欣研究员认为,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世情、国情和宗教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宗教学较好地完成了1979年昆明会议所确定的新时期宗教研究的基本任务。党和政府对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有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宗教问题特殊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与宗教学家对宗教的理解不谋而合。

      李建欣研究员最后总结道,在中国宗教学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宗教人文科学,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重视宗教社会科学的开拓,把这一方面的短板补足。宗教人文科学与宗教社会科学对于中国宗教学来说,如车之两翼、鸟之双翅,缺一不可。

      讲座结束后,李建欣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就宗教研究选题的方法,田野调查过程中和宗教徒沟通的困境,以及如何在宗教研究中建立中国视角、树立中国问题意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李建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印度哲学宗教、中国宗教研究,著有《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东方哲学史》(上古卷“印度哲学”部分,人民出版社,2010年)、《印度宗教与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译有《佛教伦理学导论:基础、价值与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等。

      文字编辑:王子静
      排版编辑:王子静
      审校:张远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