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S非洲讲座|在北喀麦隆和乍得湖盆地书写医学史:田野困境、方法学挑战与研究机遇
    • 2025年4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在北喀麦隆和乍得湖盆地书写医学史:田野困境、方法学挑战与研究机遇"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喀麦隆马鲁阿大学高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西尔万·巴伊祖米·旺拜(Sylvain Baïzoumi Wambae)博士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生黄爱丹主持,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学者和学生在线参与。

      巴伊祖米·旺拜博士以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深入剖析了在北喀麦隆和乍得湖盆地开展医学史研究面临的独特挑战。在探讨研究者定位(positionality)这一关键议题时,他通过播放两段生动的本土疗法视频,引发与会者对"局内人"(insider)与"局外人"(outsider)视角差异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讨论。该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另一重障碍,旱季高温可达44摄氏度,雨季则面临洪涝灾害和疟疾、霍乱等传染病的威胁。安全局势的动荡更使得研究工作充满风险,恐怖主义活动和部族冲突时刻威胁着研究人员的人身安全。

      面对北喀麦隆和乍得湖盆地复杂的研究环境,巴伊祖米·旺拜博士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本土化研究方法论。研究者首先需要通过透明化研究流程来建立社区信任,即向当地民众清晰说明研究目的和数据使用方式。其次应当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将定量统计与民族志参与观察相结合,重视记录口述传统医学知识,使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再次,采用文化适应性策略,并充分尊重受访者的宗教与社会禁忌。最后,他主张借鉴达喀尔学派和伊巴丹学派的研究视角,特别重视挖掘前殖民时期的医学实践和阿拉伯语手稿等本土档案资料。这套方法论体系既考虑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充分关照了当地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巴伊祖米·旺拜博士仍然对该地区的研究前景持乐观态度。面对多名与会者在安全方面的担忧,他传授了一套颇具实操性的安全保障方案,包括与负责任的当地向导合作、在研究前与当地民众充分沟通交流、租房时寻求宗教营地的支持等。他同时指出,该地区独特的流行病学与社会文化特征,如多种传染病共存、多种文化交融的状况,为健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尤其对于中国学者而言,传统医学的对话与中国在当地卫生体系的角色值得进一步挖掘。此外,喀麦隆马鲁阿大学、乍得恩贾梅纳大学等机构与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网络,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学术交流平台。


      西尔万·巴伊祖米·旺拜博士是喀麦隆马鲁阿大学高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喀麦隆科桑迭浸会大学兼职讲师。他是医学史领域的杰出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流行病学、动物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卫生人员的迁移、卫生违法行为和牧师暴力。他在喀麦隆马鲁阿大学获得医学史博士学位,并在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获得管理阅读障碍学生的专业认证。他在多种出版物和期刊上发表了著作和文章,如 Savoir Sans Frontières, Octares Éditions, ADILAAKU, Editions Cheikh Anta Diop, L’Harmattan Paris等。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10-62787747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C座902室,100084

iias-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号